收稿日期:2008-07-01作者简介:何一荃(1936-),男,浙江缙云人,本科,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何一荃(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摘要:创新是学术论文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诉求,学术成果成立的前提与学术价值的所在。要学术论文创新,必须明确学术论文的标准与特性,勤于治学,眼光敏锐;心戒浮躁,厚职薄发;献身学术,不沽名钓誉;另外,也需宽松的政治环境与自由探索的氛围。关键词:学术创新论文标准勤与专戒浮躁环境宽松自由探索DiscussiononDissertationInnovationHeYiquan(HumanitiesInstitute,LishuiCollege,Lishui323000,Zhejiang)Abstract:Innovationistheessentialconnotationandintrinsicdemandofdissertation,thetenablepremiseofacademicachievementandtheacademicvalue.Inordertomakedissertationinnovation,itmustbeclearaboutthestandardandcharacteristicofdissertation:attendanceindoingscholarlyresearch,keenjudgment;Theheartabstainsimpetuously,thethickdutysendsthinly;Devotingacademic,doesnotseekfame;Moreover,italsoneedsharmoniouspoliticalcontextandfreeexplorationatmosphere.keywords:academicinnovation;paperstandard;intelligenceandkeenness;nottobeimpetuous;harmoniousenvironment;freeexploration我们所处的新世纪,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科技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面临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机,人类正积极寻找生存智慧的时代。时代与社会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创新,迎接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平发展机遇与迎接各种挑战,我国科学工作者加强了对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举办的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此伏彼起,一些专家到处讲学或交流学术;学术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术论文由于教师和学生多写、快写,数量是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当前的学术研究使得基础学科得到一定的加强,科学创新使得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明显的增强,但与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对科技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其中学术创新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创新,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与光辉所在。《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缺乏创新,就没有民族的进步和复兴、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党的生机永葆。学术创新,不仅应是学者个人毕生的追求,更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伟业所在。学术创新的成果,往往反映在学术论文上。因此学术论文的创新,是其本质内涵与内在诉求,亦是科研的神圣使命与终极目标,更是学术成果成立的前提与学术价值的所在。学术论文的创新,既需要学者提高认识,澄清一些糊涂观念,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在学术论文的创新上,相当多的学生和部分学者中思想认识有误区,存在不少糊涂观念:首先,是对学术论文标准的无知、少知与糊涂。有人竟将1500字文章作为论文底限。那么有限的2文字,怎么能有眼光地提出论题,充分地罗列论据,选用有力材料进行充分论证,从而得出颇有说服力的结论呢?将短文当作论文,是模糊了一般文章与学术论文的严格界限。也有学者认为:学术论文的观点可以是老的,只要例子调换几个新的就行。难怪其所写的题目,是几十年前别人已写烂了的、老掉了牙的题目,而观点又是拾人牙慧,再炒冷饭;至于例证,也并不新鲜。这些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毫无新见的文章,不要说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就是文学创作也谈不上。即便文艺创作来说,它也要求创新:旁人说过的话不再说。“文章切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大凡别人成果的复制、缩写或改写,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更谈不上是学术论文。作为能够体现作者思维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术论文,国家是有着明确的标准的:学术论文,是在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察性上,具有新的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纪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国家标准vdc001,cd.7713——87号文)作为“新的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的学术论文,它既不同于简单的点滴体会或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与公文写作。它与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议论的思想评论、针对一部书或一篇作品作评论的书评、个人直觉评判与主观赞叹的作品鉴赏等,也是有着原则的区别。学术论文必须有很强的学术性——探讨的内容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有严密的科学性——能揭示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知识与结论的准确,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突破的原创性——在求实求深的基础上,发现新领域,提出新课题,以填补“空白”,创建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力求在观点、资料、论证、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新理论,或是否定旧说而另创新见。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就曾明确指出:在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的外表上。你们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设法洞悉事实发生的奥秘。要坚毅不拔地去寻求支配事实的法则。学者不是仓库保管员,专门去保管“事实”,而是要去洞悉“奥秘”,寻求“法则”——找出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论文还要有思维的理论性——作者不停留在零星的感性上,而能超越具体,其思维有理论品格,使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表述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概括性(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学术结论有理论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论证到: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此外,学术论文还应有实践性,要么可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么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得有平易可读性——行文简洁,通畅可读。对于论文的标准与特征缺乏明确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是很难达到学术论文的创新。至于学术论文与专著,在学术价值上也有认识的误区:总浅薄地认为“专著比论文厚重”,单篇学术论文远比不上专著。对此,胡明在总结个人学术经验时有精辟的论述:一个合格的文学研究家要善于写论文,多写论文,多写言之有物,思想挺拔,骨立嶙峋的论文,出见解,出思想,出断制,出才情。论文出见解,出思想,出断制,出才情,其学术价值远胜过信息内容周全而思维见解平庸的专著。能写好论文的必然能搞专著,而会搞专著的未必能写好论文。(《文学所的五十年和我的二十五年》,《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凡是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其价值是“远胜”一般的专著;“能写好论文的必然能搞专著”,“会搞专著的未必能写好论文”。由此可见,论文的价值决不亚于专著,其意义与地位决不能小看。3据说某高校科研处竟将“论文集(个人)、科普读物、鉴赏集”一视同仁。我们不禁要问: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谈艺录》、《管锥编》,史学大师陈寅恪的《金明馆初编》、《金明馆二编》,不都是个人的论文集吗?它们篇篇都有新见、创见,其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学术专著。怎么可以将个人论文集与研究隔着深堑鸿沟的科普读物、鉴赏集等量齐观呢?这不是出于对学术发展史的忽视,就是对于学术论文价值的无知。其次,治学不勤、底蕴不足、眼光不锐者,也不可能做到学术论文的创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弗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龙山广录》)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是无论在那一个严重问题中也找不出真理来的;谁害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列宁文选》第1卷,外文书籍出版社,1949年版,第788页)作为高校,学生一定要刻苦发奋读书,老师一定要认认真真教书,学者一定要扎扎实实治学。求学问,搞科研,均非“造次可成”,都要求你“专与勤”。所谓“勤”,就是要静下心来苦读,广泛搜集资料。所谓“专”,就是“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入文苑、入儒林)[1]。“屏绝嗜好”,就是要能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绝不旁骛,更不受钱财与权力的诱惑。钱钟书说过:“大抵学问是荒郊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2]因此,那些在政治上一心想向上爬,在经济上想大捞一把,又想在学术上沽名钓誉,因而不断变换着政客、商人与学者的面具,在会议与视屏上频频亮相,在商场代言利益集团,在学坛以“权威”自居者,是不可能在学术上创新的。这些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暇深思,怎么可能写出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呢?回顾学术渊源,了解学术前沿,才有可能找到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突破口与新角度,这是学者的基本功。所以,阅读前人、时人的论文和搜集相当的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查考证,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分类鉴别,分析综合,找出事物内在联系,提炼学术观点,引出科学结论,更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这都需要学者勤学苦练,长期积累。学者虽不从政,但也要有专业的敏感与锐利的眼光。特别是选题,要有前沿意识,力求选尖锐、敏感、富有特色、难易适中的论题,选有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课题。文学上要多研究“大家”与名家,要多作总体性研究与系列研究,既不做“学术摊贩”——搞小本经营,零打碎敲,现炒现卖,不做“学术流冠”——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永远没有学术根据地,也不做“三脚猫”——只有花拳绣脚,成为银样蜡枪头,可远观而无实用价值,更不做“学阀”、“学霸”——不允许别人有不同观点,批评质疑不得。对某些名著中的“道具”与“细节”,固然可以研究,也可以写出一二篇知识性的文章,但终究成不了影响学坛“气候”的论文。再次,心存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者,更不可能在学术论文上创新。现在的大学本科生,都要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生、博士生要有毕业论著,教师职称晋升规定要有多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要完成多篇论文。在知识积累不足与理论修养不够的情况下,他们强行出成果,还要多出成果,有的一年竟出十几篇论文、几部专著。一个学生、一个学者,在短短的时间里那会形成那么多的新观点,新思想?论文与专著不是工业产品,怎么可能是批量生产呢!严肃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对于学术论文应厚积而薄发,宁可少而精,而不要多而滥。近年来,学校、文坛“文抄公”频频出现。某高校连年有人剽窃别人学术成果,要不是撞在“枪口”(剽窃的论文送到原作者手上评审),或互联网便于查对,真还不易被人发现。至于剽窃别人观点与材料,改头换面拼凑成自己的“论文”,那更是司空见怪。有的功夫不花在学问与写作上,而某些单位与个别头头只认刊物级别而不管论文水平,因而出现买来版面的获重奖、靠论文质量而刊登却不给奖励的咄咄怪事。然而,真正的学者关注的是学术,并不介意奖励、稿酬、学术头衔,不少人压根儿就不去申报。当今,一些部门学术被“异化”,评奖不是评学术水平,而是凭关系、凭人脉优势,评谁官大。这已是公开4的秘密,不争的现实。更有甚者,请来“枪手”,代为捉刀。那些靠别人论文而得奖、晋升的教师,对自己欺世盗名的行为却心安理得,而脸无羞愧。这些人既无多少知识与真才实学,更无诚信可言,是一种道德的滑坡与人格的堕落。“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学界的堕落,不仅危及科学,更危及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第四,热中官场而一心向上爬,削尖脑袋去跑官、买官者,也不可能在学术上创新。学坛与官场虽不是水火不相容,也有某些相通之处,但两者游戏规则却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