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19年最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溥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写作背景:周顺昌,号蓼洲,明天吴县人。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在与他人谈话中,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由于其清廉,在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昭雪。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张溥,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抒发感慨,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就义。(叙五人之“皦皦”)第三部分(5-6):评价五人之死(“皦皦”),揭示中心。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第一段原文: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者:停顿语气而死焉者也:…的人。盖:发语词,无义。当:适值,正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激于义:于,被。被正义激励。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被逮:被动句而:因果关系连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是,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在。…者,…也:判断句。翻译:这五个人,是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所激励而牺牲在这件事上的(人)。原文: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于1:“到”于2:“向”于3:“在”除:清理,整治。以:来。其:代五人,他们,他们的。以:来。旌:表彰,名作动。所为:指事迹。翻译:到现在,苏州的贤明士大夫向当政的官员请示,就清理宦官魏忠贤被废的生祠的地基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坟墓的门前立了一块石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的事啊。小结:本节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第二段原文: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之:取独。去:距离。之:无义。墓:名词作动词,修墓。而:承接。止:通“只”。有:通“又”凡:所有疾病:名词作动词,患上疾病。而:表因果。而:表承接。已:程度副词,太。之:取独。五人的死,距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子弟,志满意得、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在声名的人呢?惟独这五人光明显耀,是什么原因呢?小结:本段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义举。•(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第三段原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行:德行。为:wéi,作动词,作为,成为,行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之1:主谓之间。之2:结构助词的。之3:结构助词,的;之4:是代词,代周公。其:代周顺昌。周被捕后被押解赴京。士:读书人。为wèi,介词,替。先:形作名,这里“表率”之意。敛:收集,募捐。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或向前。而:修饰连词。谁为哀者,为谁哀者,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谁为(之,指周顺昌)哀者,省略句。抶:击,揍。后省了宾语“之,指缇骑”。而:顺承关系仆:使…倒下,动词的使动用法。(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为他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原文: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为:是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痛:恨。痛心,即“痛于心”,在心里恨。焉:兼词,于之,对他。以:连词,同“而”,修饰连词。而:修饰连词。相:称代副词,指毛一鹭。以:同“而”。免:逃脱。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闲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原文: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以:用…(的罪名)。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之:取独乱:形作动,作乱,暴动。于:向;请于朝:于朝请状语后置。请:申告,这里有“报告并请示处理“的意思。按:审查,追查,考察。之:取独。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傫:捆缚。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从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小结: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第四段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然:然而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意气昂扬,喊着中丞的名字痛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头放在城墙上示众,面色没有一点改变。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面对,对着。当刑,临刑。而:承接/修饰詈:骂。而:修饰颜色:面容,脸色。今义:色彩。少:稍微,略微。原文: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发:“拿出”之意。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之1:结构助词,的。之2:代词,指头。之3:结构助词,的。函:名作动,用匣子装。卒:最终,终于。全乎:完整的样子。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复习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⑴在丙寅三月之望⑵按诛五人⑶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⑷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⑸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⑹吴之民方痛心焉阴历每月十五日查究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掌管政权的人整理、清理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词义不同: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⑵为魏之私人⑶吴之民方痛心焉⑷颜色不少变品行、成为/行动私党、心腹/个人的痛恨/十分伤心他脸色/色彩表率,形作名上前,名作动使之仆,使动抚慰,名作动状语后置句,到厕所里躲避状语后置句。向朝廷请示被动句,被正义激愤3、指出下列句中词性活用: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⑵缇骑按剑而前⑶众不能堪,抶而仆之⑷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⑸以旌其所为⑹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⑺买五人之头而函之4、指出下列句中句式特点:⑴谁为哀者⑵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⑷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⑸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⑹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向掌权的人请示状语后置句,在那墓门立石碑省略句,谁在替(他)哭泣表彰,名作动暴动的事,形作名用木匣子装,名作动第五段原文: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之:取独;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这里是名作动,当官。易:改变。四海之大:大四海,指全中国。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原文: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而:转折连词。于:在。素:平时。激昂大义:“激昂(于)大义”于,被;被动句,省略句翻译:被大义所激励即“(于)大义激昂”激昂,激动振奋,形容词用作动词。曷:通“何”,什么。疑问代词。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文: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之1:主谓之间,取独。之2:主谓之间,取独。之3:结构助词,的。之4:主谓之间,取独。之5:主谓之间,取独。投缳道路:即“投缳于道路”(省略句)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第六段原文: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书,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之1:音节助词,无意义。之2:音节助词,无意义。之3:动词去,往。(所+V所字结构)之4:结构助词,的。于:被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视:与……比。固: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原文: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是以:即“以是”,以:因为,是:这。因此。暴于朝廷:“于朝廷暴”(状语后置)暴:显露,表彰。荣于身后:“于身后荣”(状语后置)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于大堤之上列其姓名(状语后置)而、且:都是并列连词。固:实在。从此看来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