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件-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财富。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主要思想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为什么要照搬?(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2)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2、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成果——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讲话指出,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即: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成果——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提出了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务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取得了探索的新成果。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认清什么是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体分析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既不同欧美,也不同苏联的第三条“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这一命题,明确地规定了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一)从“一五”计划到十大关系•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设计新中国发展的美好蓝图时,就提出了发展工业的任务。他强调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刚胜利,毛泽东在集中主要力量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社会改革的同时,根据“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重点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大力改造旧工业,一方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挤出巨额资金,进行新的工业建设。从1950年到1952年,国家用于工业建设上的投资达26.98亿元,新建企业3,300多个。•如阜新发电厂、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国棉一厂、鞍山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等一批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在中国大地兴起,这对于恢复国民经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顺利地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这些企业的兴起并没有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仍然是一个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这样,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艰巨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根据形势的要求和苏联当年的建设工业化的经验,毛泽东制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道路。•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他说: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还形象地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米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试想,不优先发展重工业,怎么能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怎么能使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因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着重阐述了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只有建设好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宣传提纲总结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50年到10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10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国际形势要求我们更多地注意我国的国防建设。而国防工业又需要重工业的基础。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确立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是合理的,正确的。为全党所接受。周恩来在1953年9月8日向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所作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汇报会上说:“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根据这一方针,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一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展开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布局,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的达921个,内有苏联援建的156项,实际施工的150项,东欧6国援建的68项。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35个,其中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这是帮助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旧中国不多的工业设施,70%左右集中在沿海一带,这是半殖民地经济所决定的,内地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广大的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因此,毛泽东在工业布局上,是颇费苦心的。着重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资源。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的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方;机械和加工企业,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的附近。二是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在落后地区摆点大项目,可以带动那里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便于城镇人口就业。三是军事上的需要。当时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蒋介石集团还在妄图反攻大陆,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把新建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后方地区。特别是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其他都没有摆在敌人飞机可以轰炸到的沿海地区。•“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农业和轻工业不相适应的情况也逐步暴露出来了。无论是物力,还是财力等各个方面,都使国家感到摊子大,难以应付。社会上也出现了哄抬物价、抢购紧俏商品,以及投机倒把等问题。•毛泽东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十分关注。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他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1955年12月21日到1956年1月12日,他乘火车从保定开始,经由京广线到广州,再由沪杭、沪宁、津浦线回京,沿途找地方干部谈话,做调查研究工作。然后,毛泽东从2月14日起。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和部分省、自治区党委的汇报,审阅了几百个工厂和工地的书面汇报材料。•汇报结束后,毛泽东连续召开几次政治局会议,对汇报材料进行讨论归纳,提出了国际形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互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考虑当时的国际环境,即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问题。毛泽东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指出,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4月到7月,国际间举行了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由于两个会议的成功,世界和平与合作力量的影响逐步增强,使帝国主义不致轻易动武,国际形势趋向缓和,新的侵华战争或世界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可能出现十年或者更多一点和平时间。毛泽东基于这种分析,主张把国防工业步子放慢,重点把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加强,把底子打好;另一方面,把原子弹、导弹、遥控装置、远程飞机搞起来,其他的可以少搞。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政治局设想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军事费用开支由第一个五年计划占国家预算开支的24%减到15—20%左右,以便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这样,各类经济建设的比例就好安排了。这是安排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在政治局会议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5月2日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二次讲了《论十大关系》问题。1965年12月,根据刘少奇建议,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将《论十大关系》作为党内文件印发给县、团以上党委学习。这次印发稿,以4月25日讲话为基础,吸取了5月2日讲话中的部分内容,由于考虑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情况,有关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轻重关系和民族关系上的批评,对斯大林的批评,以及国际形势分析中过高估计战争的危险,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照搬苏联经验的缺点和错误等内容,没有收进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这种关系概括为“中国工业化道路”。鉴于东欧一些国家照搬苏联经验,牺牲轻工业、农业,片面地发展重工业,损害了人民利益的教训,毛泽东在1957年4月25日,接见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建设社会主义,丢了人民,建立不了重工业,丢了人民,这是不成的”。•1958年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破坏了农业和轻工业的正常发展。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总结经验教训时,明确地指出了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他说,过去安排是重、轻、农,重、轻、农的关系要反一下。搞十大关系时就提出两条腿走路,可是没有很好执行。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这样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原则。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重工业是不会放松的。“农、轻、重问题,把重放在第三位,放他四年,不提口号,不作宣传。”后来,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时,对这个思想作了具体阐述,指出: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这就澄清了对“农、轻、重”提法的误解,对“并举”思想作了全面的解释。(二)第三条工业化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代表作。正如邓小平1975年7月10日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的,“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联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那样: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