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骓不逝兮可奈何,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末路英雄的悲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衣锦荣归的慨叹刘邦鸿门宴《史记》·司马迁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是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20岁以前在父亲的指导下广览群书;20岁后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42岁正式动笔写《史记》,中途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55岁终于著成《史记》,不久死去。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130篇,共526500字,叙述了上起皇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历史背景•《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24岁的侄子项羽在会稽起义,48岁的出身农民又当过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后来项梁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历史背景•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是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谁就是关中王。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宋义停军不前,为项羽所杀,之后项羽与秦军大战9次,最后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章郸率20万大军投降。由于秦主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地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攻下咸阳后,为收买人心,与秦民约法三章,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驻军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入咸阳,驻军新丰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的军队。鸿门宴就是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举行的。历史背景鸿门宴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刘项两大集团,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刘邦屡战屡败。前205-前203年,楚汉两军在河南荥阳一带决战。始楚军较强,后因战略错误丧失主动权。前202年10月,项羽东撤,刘邦率30万军追击。同年12月,项羽军被围垓下(安徽灵壁)。垓下之战,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见军心涣散,悲唱《垓下歌》,虞姬抽剑自刎,项羽率800顽兵突围,渡过淮河被汉兵追上,项羽剩下28人逃到乌江,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故事后续探究问题:“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居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刘邦居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是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古音识读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孰与君少长zhǎng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道芷zhǐ阳宴前(1、2)——起因、发展宴中(3、4)——高潮宴后(5、6、7)——结局、尾声情节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刘项约婚项伯具言1段张良献策2段宴会前——幕后活动宴会中—明争暗斗(内部矛盾项由主动变被动)(团结一致刘由被动变主动)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张良告急—樊哙闯帐项羽赐酒—樊哙责羽3段3段刘邦脱险张良留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无伤被诛宴会后——脱身除患4段4段鸿门宴宴前的幕后活动宴上的明争暗斗宴后的脱身除患第一、二、(铺垫)第三、四(高潮)第五、六、七(结尾)无伤告密;亚父献计项伯泄密;刘项约婚项伯游说;项王许诺急--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举玦—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缓--急(内部矛盾使项王由主动变被动)张良召哙—樊哙闯帐力斥项羽—项无以应(团结一致使刘邦由被动变主动)急--缓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摔璧沛公至军;立斩无伤结构分析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1、矛盾集中人物个性鲜明1、宴会前,战与不战问题2、宴会上,杀与不杀问题3、宴会后,追与不追问题2、结构严谨首尾呼应1、项羽欲击刘邦——刘邦被放2、曹无伤告密——曹无伤被诛3、范增劝说项羽——范增怒骂项羽艺术特色评价•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心摇目眩。——郭嵩焘合作探究•列出《鸿门宴》中项、刘两大阵营的对垒情况。将士:人物关系项羽范增项伯项庄主帅:谋士:内奸:——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合作探究•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请加以简要分析。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塞万提斯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印度谚语听到密报和劝说——大怒听到项伯说情——答应“善遇”刘邦听到刘邦谎话——洋洋自得、说出线人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翼蔽——熟视无睹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反称壮士,赐酒赐坐刘邦逃后张良奉璧——安然受璧,处之泰然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心直口快,致轻敌失计。胸无城府,有妇人之仁。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自矜功伐、豪爽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人物分析:项羽的表现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项羽自矜功伐,豪爽直率;刚愎自用,胸无城府;沽名钓誉,缺乏远见;寡谋轻信,轻敌自大。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汉王刘邦刘邦:善于接受意见,心机慎密;随机应变,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勇毅果断;能屈能伸,细致周密。圆猾狡诈,心狠手辣得知项羽来攻击自己时—委曲求全了解张良与项伯关系时借口上厕所趁机逃走时回到营寨诛杀曹无伤时宴会上卑礼甘居卑座时—拉拢讨好—机智敏捷—能屈能伸—坚决果断人物分析:刘邦的表现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求救张良,拉拢项伯谦虚恭敬,唯恐不周周密部署,成功脱险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曲意逢迎,机智敏捷;随机应变,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细致周密。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项庄:轻易放弃•项伯:泄露机密蔽护敌方•各自打算•目标不统一•张良:老练多谋沉着冷静•樊哙:忠诚勇猛见识过人•曹无伤:被诛杀•上下同心•团结合作刘邦阵营项羽阵营探究问题:“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居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刘邦居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是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刘邦的性格也就在与项羽的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⑴项羽在优势下:刘邦在劣势下:⑵项羽对下属:刘邦对下属:⑶项羽对内奸:刘邦对内奸:⑷项羽性情:刘邦性情:恃勇骄横,自矜攻伐;忍辱负重,善于应变;刚愎自用,不善用人;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率直粗豪,胸无城府;机警圆滑,虚伪狡诈多谋善断,能屈能伸。“项王为人不忍”,你认为项羽的“不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处?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合作探究项羽的大“忍”之举:果断斩杀徘徊观望不肯及时救赵的上将军宋义;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发现秦降卒不服便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西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24岁起事,攻城略地,战功赫赫,27岁自封霸王,宰割天下,裂土封王。你如何看待项羽的“为人不忍”?“妇人之仁”?“君子之度”?or项羽的“杀”与“不杀”自有其原因和原则————非“无谋”也光明磊落有仁有义自信勇力自矜功伐重武轻谋刚愎自用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主帅: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写法分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失败的原因写法分析对比中写人物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一)(二)范增——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张良——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三)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但不追究,反而还“许诺”。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樊哙——沛公手下武士,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四)写法分析对比中写人物千秋功过世人说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