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所藏汉文燕行文献详述2012.10.8一、朝鲜半岛汉文燕行文献简介二、朝天录(明代)文献举要三、燕行录(清代)文献举要一、朝鲜半岛汉文燕行文献简介中国和朝鲜半岛长期以来交流频繁,明清时代朝鲜人即依据在北京(燕京)、沈阳、热河等地的经验,撰写成各式各样的纪录,这些纪录后来被学界统称为燕行文献、燕行录。燕行文献依据产生时代(明、清)不同,又被分别称为朝天录和燕行录。朝鲜王朝遣使中国次数,明代约八百次,清代约五百次。“朝天”和“燕行”,本身也反映一种观念的转变年月正使副使書狀官八奏聞趙琳九陳慰李居仁十謝恩鄭道傳十一賀正盧嵩趙仁沃十一奏聞韓尚質十二謝恩禹仁烈三謝恩崔永沚三謝恩兼送納李恬六奏聞南在六賀聖節尹虎六謝恩尹思德八請通朝路表李至八管送遼東逃來人口曺彥九賀千秋朴永忠九謝恩李稷十賀正慶儀鄭南晉一謝恩安宗源李承源五管押宋希靖六奏聞李芳果趙胖南在六賀聖節趙琳八謝恩李茂八獻馬遼東宋希靖九賀千秋鄭南晉九獻馬遼東任壽九獻馬孫興宗十賀正閔霽柳源之十二謝恩李稷二管送遼東逃軍金乙祥四獻馬遼東楊添植五獻馬遼東崔子雲六賀聖節金立堅七奏聞金乙祥八獻馬遼東郭敬義八賀千秋張子忠九獻馬遼東玉山奇十賀正柳玽鄭臣義十一請誥命印章河崙鄭摠二押送郭海隆六賀聖節趙胖六謝恩權仲和具成老八賀千秋金積善十賀正安翊金希善十管送遼東逃軍郭敬儀十一管送姜仲琳十一謝恩偰長壽、辛有賢陳忠貴楊天植十一管送崔雲三謝恩柳雲六賀聖節鄭允輔八不詳柳灝九賀正趙胖李觀十二管送崔浩六管押鄭連九奏聞偰長壽金乙祥建文元年一進香偰長壽金士衡河崙八賀聖節李至九賀正禹仁烈李文和十一獻貢馬李文和十一奏聞李詹十一奏聞朴子安二謝恩李稷尹坤建文一年建文二年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六年洪武二十七年洪武二十八年洪武二十九年洪武三十年洪武三十一年朝鮮王朝遣使中國一覽表(明代)時間事由使節朝鲜王朝所派遣的来华使臣,回国后往往要由国王召见,汇报有关中国的情况。尤其是书状官,必须将途中的见闻记录禀报国王;使团中的其他人员也私撰有关出使中国的记闻。它们多是用汉文写成,这一系列记录朝鲜使团成员沿路见闻的著作,即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个时期的燕行文献。燕行文献具有体裁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的特点。其体裁有日记、诗歌、杂录、记事等。其作者包括朝鲜派往中国的正、副使、书状官,以及使节团中一般的随员,著名的学者有朴趾源、李德懋、洪大容、柳得恭等。年代跨度:明初到清末。朝天使行始于明洪武年间,而能见到的最晚的燕行文献是光绪十四年(1888)无名氏的《燕辕日录》。《燕行录》内容十分广泛,除了记载路途、使行人员、和沿路所见的风景外,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尤其对于中国的时政、著名人物、藩属外交、边境贸易、商人市集、士人科举、以及婚丧风俗都是记述较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朝鲜学者对中国社会哪些方面感兴趣。燕行文献在内容与时间上都覆盖极广,同时由于是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直笔、全面、完整是燕行文献最大的优点,也使其成为研究明清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1960年,韩国成均馆大学校的大东文化研究院出版了《燕行录选集》上、下两册。1976年,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出版《国译燕行录选集》10册。2001年,韩国东国大学林基中编选出版了《燕行录全集》100本(包含380种),又于2008年继续出版《续集》50本(包含107种)。2001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夫马进收集整理,并与林基中共同出版了《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篇》。2008年,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出版《燕行录选集补遗》上、下册。2011年,复旦文史研究院和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出版《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30册,33种。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燕行录全编》,22册。目前以燕行文献为主要材料,来自韩、日、中等国的研究累积了一定的成果。韩国学界针对此领域的研究已有相当时间,所触及的议题包罗万象,成果也最为丰富;日本学界利用燕行文献在中韩关系史的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近来则逐渐在东亚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脉络中,开始注意燕行文献史料的重要性;1990年以来,中国学界也逐渐开始关注燕行文献,在许多课题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不过相对而言,数量仍是较少。韩国研究者归纳的燕行文献研究问题:(一)明末清初朝鲜外交政策研究(二)丁卯、丙子胡乱研究(三)清朝朝贡关系相关研究(四)北伐、对明义理论研究(五)国境设定问题研究(六)朝鲜后期实学家对外认识变化研究(七)清朝文人、学者之间的交流(八)关于经济交流研究(九)关于接受西学、天主教相关研究中韩关系史框架下的燕行文献研究(一)政治史脉络下朝贡关系相关讨论(二)经济史脉络下朝贡贸易相关讨论(三)思想史脉络下华夷观念相关讨论(四)文化交流史脉络下人物交流及文化传播相关讨论最近,在中国学界,开始倡导一种“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方向,即利用域外所藏关于中国的史料文献来研究中国本身的问题,而燕行文献以其体裁和内容的特殊性,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文献。以此目的展开的对于燕行文献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二、朝天录(明代)文献举要崔溥:锦南先生漂海录郑士龙:朝天录赵宪:朝天日记许篈:朝天记李廷龟:戊戌朝天录、甲辰朝天录、丙辰朝天录、庚申朝天录、庚申朝天纪事•尹根寿:朝天录•郑昆寿:赴京日录•崔晛:朝天日录•李民宬:朝天录•全湜:槎行录•郑斗源:朝天记地图•金堉:朝京日录“云卿於嘉靖甲午冬,奉其国王之命入朝贡於京师,日纪其道里之所经,目击中国之盛,凡有所触,辄发为声诗,故集以‘朝天’名也。”(明使龚用卿题记)郑士龙出使明朝,正当嘉靖皇帝“制礼作乐”热情未减之时,因此其中不少诗作均与这一政治背景相关。嘉靖九年世宗命孔庙增建启圣祠、易塑像为木主,十年下令分祀天地、以冬至日祭天于南郊,十一年新修历代帝王庙落成;上述一系列重要的礼制更革,在郑士龙诗中均有反映。嘉靖皇帝与历代帝王庙“女人具缚其足,其趾不长”“宗系辨诬”(即与明朝就修改《大明会典》对朝鲜王室宗系的错误记载而进行交涉)“中朝通报”中记载:中国官员的情况、各地的自然灾害情况与沿海倭寇的出没情况、蓟辽总督的辽东诸岛管理政策等。“质正录”中记载:“石油:陕西、四川两界之中,连阴谷三百里,中有一石山,巅上有穴,穴中有石汁出,取汁点灯,则不灭也。”壬辰倭乱,赴明请援。在《明实录》中,仅有“万历二十年冬十月壬辰,朝鲜陪臣郑昆寿以国王越在草莽,实主辱臣死之秋,乞免赐宴”(卷二五三)一条简要记载。明代官方如何看待出兵朝鲜,中央官员的意见是否一致,出兵情况如何都未有记载。郑昆寿的出使行记恰好能够补充明代中国史料的不足,对重构这段历史,显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明朝出兵援助的犹豫:“近日科道等或言,只防中国地方,不须救朝鲜。或以为多发兵马,贻弊中夏。”暹罗国通事猜测明朝廷有“教暹罗夹攻日本之意”,并指出“作贼于贵邦者,皆福建之人耳,倭子安知道路而入寇耶”。对明末内忧外患的观察官场腐败出使途中“非贿不成”,“朝廷之上,廉耻扫如,贿利是营”,使团一路上被层层盘剥,“费银甚多”,作者感叹“前头必为无穷弊矣”。边境战况“胡贼”对锦州、高平等地的侵略,目睹明朝军队的军事行动努尔哈赤意图侵略朝鲜的传闻朝鲜王朝最后一次向明朝派遣朝贡使团丁卯胡乱(1627)之后,朝鲜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而不得不屈事之,但同时又不能忘怀明朝于“壬辰倭乱”之际的再造大恩,外交上陷于两难境地。陆路为后金所阻,取道海路出使明朝陷入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境地,恰如金堉所言:“外有奴贼,内有流贼,天旱如此,而朝廷大官只是爱钱,天朝之事亦可忧也。”海路:登州贡道/陆路:辽东贡道明初海上贡道,初则直跨黄海,抵太仓,溯江至南京。后则越渤海,抵登州登岸,再从陆路进京(南京)。洪武二十年以后,北元势力消退,取道辽东陆路。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朝鲜贡道“自鸭绿江,历辽阳、广宁,入山海关,达京师”(《大明会典》)。天启元年(1621),后金兴起,陆路受阻。此年八月,明政府“令改朝鲜贡道,自海至登州”(《明史》卷三二○)。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为遏制毛文龙势力,以“登莱是内地,不宜使外国使臣来往”,获朝廷允准,贡道一度发生变化,但后又恢复登州贡道。1393年,明太祖应大将李成桂要求选定以朝鲜为国号,其后1403年建文帝册立太宗李芳远为国王,明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由此奠定。这一长达240年的宗藩关系的建立不是以征服为前提的,而是类似于周朝的封建、朝贡的关系,而维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儒家的义理基础,两国之间的交往也在儒家礼制所规定的范畴,表现为忠诚守信、勤守职贡的关系。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兵侵入朝鲜之时,明朝在自己已经是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仍然派出大批军队赴朝,历史七年,击退日军,保全了朝鲜命脉。这一举动表现出宗主国的遵守承诺,令朝鲜感恩。明亡后朝鲜的“尊周思明”思想(一)崇祀祭奠明朝皇帝、(二)修编中国(明朝)史书、(三)保护明遗民及其后裔、(四)暗中尊用明朝正朔(五)珍视明朝遗物。三、燕行录(清代)文献举要李㴭:燕途纪行闵鼎重:老峰燕行录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闵镇远:燕行录李宜显:庚子燕行杂识李器之:一庵燕记李健命:寒圃斋使行日记姜浩溥:桑蓬录李商凤:北辕录洪大容:湛轩燕记•李岬:燕行记事•李德懋:入燕记•卢以渐:随槎录•朴趾源:热河日记•徐浩修:热河纪游•白景炫:燕行录•柳得恭:燕台再游录•李海应:蓟山纪程•朴思浩:燕蓟纪程•金景善:燕辕直指•金允植:领选日记李器之对西学很感兴趣他遍访当时北京的天主教堂(南堂、东堂、西堂)。他与西方传教士往来:杜德美(PierreJartoux,1668-1720)、汤尚贤(PierredeTartre,1669-1724)、雷孝思(Jean-BaptisteRegis,1663-1738)、白晋(JoachimBouvet,1656-1730)、殷弘绪(Francois-Xavierd’Entrecolles,1662-1741)他对教堂壁画、版画、地图、天主像、自鸣钟、千里镜、浑天仪、葡萄酒、鼻烟等物,都有详细记录。朝鲜知识分子通过中国这一媒介接触西方知识姜浩溥眷念明朝、仇视清朝的情结颇重他将此次燕行与“宋使入金”之痛相比拟与中国士人笔谈时刻意询问“见我高冠广袖羡之乎”不愿参加朝拜清朝皇帝的仪式撰写诗文“羯狗腥尘今作窟,皇王文物已成灰”、“天意若教胡运尽,地灵定孕勇拳生”进京途中诗稿丢失时他仓惶以为必死,直到确认诗稿已被错用引火后才放心徐浩修往观“利西泰墓”(即利玛窦墓),其中有对墓地的详细描述、对利玛窦事迹的评价,以及徐浩修写的“告利西泰墓文”。徐浩修记录了和珅和阿桂的不同作风,奉旨颁赏时和珅“必手自点检,口呼名授之”,阿桂“则置黄函于前,使郎官通官等呼名授之”;他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耳闻,品评福康安、和珅二人,认为“和则极躁妄,福则极贪鄙”,与一般认为和珅贪、福康安狂的看法刚好相反。徐浩修与安南使臣潘辉益的交往。(朝鲜使臣与越南使臣在中国的交会,另例,李晬光与冯克宽,1597)往见罗聘,欣赏他的“鬼趣图”,并评价罗聘画鬼趣图是“古人所未为之事,而两峰(按:罗聘号两峰)之才可谓出古人所未到之外矣”。记和珅“本以贱人,超拔位至阁老,宠倾中外”及其子丰信殷德(按:常作“丰绅殷德”)如何成为驸马的轶事。安南国王阮氏向福康安行贿而避免清朝的讨伐。各国使臣在瀛台谒见皇帝并观赏“冰戏”(按:亦作“冰嬉”,一种在冰面上进行的队列表演)。向纪晓岚请教何处可购朱子书善本,纪晓岚回答:“此皆通行之书,而迩来风气趋《尔雅》、《说文》一派,此等书遂为坊间所无”,又说“此数书多在南方,故求之不易”,以致柳得恭感慨:“程朱之书不讲似已久矣,中国学术之如此良可叹也”。清嘉庆初年发生了川楚白莲教起义,柳德恭对这一时事颇为关注,多次向清朝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