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乡土地理一.自然地理特征安徽位于华东腹地,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位于114°54′E--119°37′E、29°41′N--34°38′N之间。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居全国的22位。1.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交通位置跨长江、淮河、钱塘江三大流域境内有陇海、京沪、京九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水路交通便利(4)相邻位置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2.区域划分长江、淮河将安徽分为皖北皖中皖南行政区划:16各省辖市,共105个县级单位安徽省地形和水系3.地形地貌(1)地势:(2)五个地形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皖南山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主要山脉: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全省最高峰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西南高,东北低面积77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4.河流湖泊(1)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安徽南部,境内干流全长416公里,通常称“八百里皖江”(2)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干流全长430公里,属于淮河中游河段。(3)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4)皖中明珠——巢湖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降水量800-1700毫米之间(降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丘陵少)。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寒潮等。5.气候特征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1)类型淮河以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特点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6.植被与土壤(具有过渡性)(1)植被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垂直分布(2)土壤淮北地区:棕壤江淮地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地区:黄壤和红壤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南北7.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土壤肥沃。①耕地:408万公顷淮北平原:旱地集中长江沿岸平原:水田为主江淮丘陵:旱地、水田兼有②林地:44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③草地:16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2%④湿地:290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已发现矿种138种,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有105种,有36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铁、铜、明矾石、石灰石为五大优势矿产。主要有煤炭(两淮,全国第7,华东地区首位)、铜(铜陵)、铁矿(马鞍山)。(2)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7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3位。山区河流水能资源丰富。(3)动植物资源:全省植物种类丰富,高等植物4245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二.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大省(1)人口数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6862.0万人,居全国第8位。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1/139)。(2)人口增长①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数量增长迅速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得到有效控制③现在已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人口形势严峻全国安徽省十年共增加人口7390万人616.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0.57%0.95%第六次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情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老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全国安徽省老年人口比重8.87%10.18%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的百分点1.912.73(3)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大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小(4)劳务输出大省(5)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多(55个),人口数量少(40.3万,占0.59%)。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回族、壮族、满族、畲族。(6)人口老龄化加快(7)人口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变。2.农业(1)发展条件①有利条件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植物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②不利条件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旱涝、寒潮等灾害频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耕地比例水资源比例淮河流域68%26%长江流域30%63%新安江流域2%11%安徽省三大流域土地和水资源分布状况(2)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农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棉花油菜林木茶叶温带水果分布地区长江流域淮北平原淮北平原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长江流域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淮北平原2.工业工业部门能源冶金汽车家电高新技术工业分布淮南、淮北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冶金)合肥芜湖合肥滁州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地位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基地马鞍山是华东地区重要钢铁工业中心、铜陵是全国最大电解铜生产基地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全国家电工业强省3.交通(1)铁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主要铁路南北向东西向京沪线京九线-阜淮线-淮南线-皖赣线合九线陇海线宁西线宁铜线-铜九线(2)公路: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形成以合肥为总枢纽,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际间的联系。(3)内河航运、民用航空也较发达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4.旅游:安徽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5.城市(1)“一点两线”的城市格局以合肥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以淮南、淮北、蚌埠为重点的淮河流域“两淮一蚌”城市群(2)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43.01%全国安徽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36.22%27.8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49.68%43.01%上升的百分点13.4615.20安徽省与全国城市化的比较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促进全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今后全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1)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水污染酸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原因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气的排放毁林开荒、陡坡开垦、采矿修路破坏地表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围垦湿地(2)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①加强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强化节约资源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坚持以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酸雨控制和城市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徽省旅游交通图三、区域发展1、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2.建立皖江城市带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3、发展条件皖江城市带现具有的优势1、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有300公里未开发,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2、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3、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4、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发展目标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四、备考策略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熟悉地图,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