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其历史后果的评价[摘要]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是在两级对峙的国际格局和严峻的国内形势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当时国情的迫切需要。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苏联模式同样如此。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成就,又带来了许多问题。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关键词]新中国苏联原因历史后果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世上本没有路,大胆一点,放开一点,便有了路——路,终归是通向未来的。世上本来没有社会主义,它诞生于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思索中,苏联是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书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这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条路上,中国人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站在未来的时间点回看过去这段历史,为何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价由此产生的历史后果呢?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长期贫困落后的国家里,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何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解决这些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单单依靠过去领导革命根据地、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而言,社会主义的建设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是一张白纸,几乎无经验可言。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中国社会主义的蓝图?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1页)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决策,关系到中国几亿人口的生死存亡与民族发展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之所以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第一,客观环境。首先,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形势。国际上存在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采取不承认和敌视的态度,并在外交、经济、军事上实行孤立、封锁、威胁。国内形势非常严峻,在军事上,国内存在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集团与国民党领导的反动武装集团的对立。国民党背靠美国,大肆进行内战、独裁活动。美国企图通过国民党复制历史,获取在华利益。同时,美国又害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阵营构成威胁。其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苏联和中国有太长的边境线,建国初期就与这个强大的邻国交恶是极为不妥当的,而且当时苏联手中还有大量东北领土没有归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逐步升级,苏联需要新中国作为其盟友。而中国需要苏联援助。双方各谋所需。在内忧外患的国际情况下,首先,我们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援助,当然更不可能从那里获得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其次,巩固新政权稳定的需要。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立,新中国刚成立,强烈的政治气息。新中国建设首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和平的环境。新中国站对阵营,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学习社会主义苏联的建设经验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迫切需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经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威力。作为由革命党演变而来的执政党,没有属于自己的具体的建设经验。这无疑对我国建设具有榜样意义,我们需要且能够为我国所学习。何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斯大林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论述,并适应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建设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工业化的步伐,防御和粉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提过向苏联和其他国家学习的问题,认为,一切国家好的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短时间内使国家迅速走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所以,这些使得缺乏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别无选择的苏联这个样板,开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我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这也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家,发展现代工业,提升国力,自身实现民族自强的理想。因此,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毛泽东提出了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一边倒”,即中国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一边倒“是新中国化解帝国主义封锁的武器,也是中国学习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在”一边倒“的过程中,中国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学习苏联模式的道路。二、分析和评价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历史后果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何况每一种模式的实行也有着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苏联模式同样如此。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成就,又带来了许多问题。第一,我们应注意到,我们认清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并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苏联模式有其弊端,它的弊端暴露,也有一个过程。所以,在建国之初,学习社会主义苏联经验,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苏联模式对我国建国初期的中国建设是有价值的,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新中国建国之初,政权的稳固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但是由于中国过去工业体系的不完善,我们在重工业领域很多方面均处于一片空白,国防工业非常落后。而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们走过了一条按照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道路,使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一五”期间,也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也有效地促进和保卫了新兴的政权不受破坏与颠覆。中国在十年之内完成了西方两百年的初步工业化进程,基本建成了全面的工业基础,生产力得到了飞跃式发展。第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经历了全面模仿和有限调整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一)全面模仿阶段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中共完全在中国复制了苏联模式。模仿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与当年适应苏联战争和革命环境一样,苏联模式也比较适应建国初期的中国国情。中共也因此在完成抗美援朝、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繁重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在发展重工业过程中,某些环节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管理过严过死、缺乏活力等,束缚了地方管理经济事务的积极性,以及重工业投资过猛,影响农民生活提高等等。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其调整或改革是必要的、应该的,但绝不能由此否定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经济计划性的正确性。(二)有限调整阶段也许是实行苏联模式的国家的通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消极因素也毫无保留地应用在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跃进、人们公社化等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迅速后退;“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导致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挫折不断。一味地学习苏联,使我们变得被动,为苏联推行其霸权主义提供了便利。而当时新中国不甘于让苏联支配,于是苏联停止了援助。中苏关系恶化,我国经济收到了严重损失。到1959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不足开始暴露。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民闹退社、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严重事件。在上述内外形势下,催促着中国共产党考虑中国自己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中国不得不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真正迈出扬弃苏联模式,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结合国情,采取一系列有别于苏联的方针和政策。首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现在,我们可以讨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缺点和偏差,如过高的计划指标、过快的改造速度、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过高估计等,但不能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其次,是处理党内党外关系上,我们和苏联也不同。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十分主义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有别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特点和优点。几十年前,建国初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已离我们远去。如果处在不同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也许,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选择与取向上,会与当年有所不同,但历史有着自己的客观发展过程,不容许假设,不容许涂改或自由想象。如何评价建国初期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该肯定的成绩应充分肯定,对失误也应客观分析。要充分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作出选择的合理性。因此,应该充分肯定建国初期,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积极意义,不能抹煞学习苏联模式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不能因为后来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否定当时苏联对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贡献。如果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完全抛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用现在的标准,按照现在的显示需要去作评价,就违背了辩证分析问题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历史,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参考书籍:[1]张春海,李春策.苏联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历史及其评价[J].《延安大学学报》,2009,31[5]:46-51.[2]沈宗武.看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EB/OL].[3]李丽.如何评价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J]《真理的追求》,1997,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