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中,关于直线的斜率或纵截距的取值范围,关于圆锥曲线的离心率、长轴长(或实轴长)、短轴长(或虚轴长)等有关参量的取值范围,是解析几何高考命题以及备考复习的重点问题。对此,一般情况下的解题思路,首先寻觅出(或直接利用)相关的不等式,进而通过这一不等式的演变解出有关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这里,我们对寻觅所给问题中相关不等式的主要途径和策略作以研讨。一、“题设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之运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题设条件中明朗或隐蔽的不等关系,既可作为推导或求解的条件而增加难度,也可作为探索或寻觅范围的切入点而提供方便。在解决范围问题时,不失时机的利用明显的不等关系或发掘隐匿的不等式,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环节.例1、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右顶点为A(1,0),点P、Q在双曲线右支上,点M(m,0)到直线AP的距离为1.(1)若直线AP的斜率为k,且,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当时,△APQ的内心恰好是点M,求此双曲线方程.分析:对于(1),已知直线AP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要求m的取值范围,首先需要导出k与m的关系式;对于(2),则要利用三角形内心的性质,三角形内心到三边距离相等;三角形内心与任一顶点的连线为相应的角的平分线;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之积等.至于运用哪一性质,还要视题设条件的具体情况来定夺.解:(1)由已知设直线AP的方程为y=k(x-1),即kx-y-k=0∵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①∵∴,解得或∴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2)根据已知条件设双曲线方程为当时,点M的坐标为().∵A(1,0),,∵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APQ的内切圆半径r=1,∴∠PAM=45°,第2页(不妨设点P在第一象限)∴直线PQ的方程为,直线AP的方程为y=x-1因此解得点P的坐标为()将点P坐标代入双曲线方程得∴所求双曲线方程为即.点评:这里的(1),是题设条件中明显的不等关系的运用;这里的(2),审时度势的求解出点P坐标,恰如“四两拨千斤”.同学们请注意:一不要对三角形内心敬而生畏,二不可总想利用某一性质。沉着冷静地分析、认知问题,便会逐渐拨开云雾,寻出解题方向.例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是,且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直线垂直.(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设L是相应于焦点的准线,直线与L相交于点Q,若,求直线的方程.分析:对于(1),要求m的取值范围,首先需要导出相关的不等式,由题设知,椭圆方程为第一标准方程,因而这里应有,便是特设条件中隐蔽的不等关系.对于(2),欲求直线的方程,注意到这里题设条件与点P的密切关系,故考虑从求点P坐标突破.解:(1)由题设知设点P坐标为,则有化简得①将①与联立,解得∵m0,且∴m≥1即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2)右准线L的方程为设点第3页∴②(ⅰ)将代入②得③又由题设知∴由③得,无解.(ⅱ)将代入②得④∴由题设得由此解得m=2从而有于是得到直线的方程为点评:对于(1),解题的关键是发掘并利用题设条件中隐蔽的不等式对于(2),以求解点P坐标为方向,对已知条件进行“数形转化”,乃是解决此类已知线段长度之比问题的避繁就简的基本策略.二、“圆锥曲线的有关范围”之运用我们在学习中已经看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范围”,是它们的第一几何性质。事实上,我们研究“范围”,一在于认知:认知圆锥曲线特性;二在于应用:“应用”它们来解决有关问题。例、以为焦点的椭圆与x轴交于A,B两点(1)过作垂直于长轴的弦MN,求∠AMB的取值范围;(2)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APB=120°?若存在,求出椭圆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解:(1)基于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定为右焦点,M在第一象限,则易得,设A(-a,0),B(a,0),则∠AMB为直线AM到BM的角,又第4页∴利用公式得①此时注意到椭圆离心率的范围:0e1,∴②∴由①②得由此解得(2)设椭圆上存在点P使∠APB=120°基于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点P(x,y)在第一象限则有x0,y0∴根据公式得整理得①又这里②∴②代入①得③此时注意到点P在椭圆上,故得④∴由③④得⑤由⑤得⑥于是可知,当时,点P存在且此时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当时,点P不存在.三、“一元二次方程有二不等实根的充要条件”之运用第5页在直线与曲线相交问题中,直线与某圆锥曲线相交的大前提,往往由“相关一元二次方程有二不等实根”来体现。因此,对于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求某量的值时,它是去伪存真的鉴别依据,求某量的取值范围时,它是导出该量的不等式的原始不等关系。例1、已知椭圆的一个顶点A(0,-1),焦点在x轴上,且右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为3,若斜率不为0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两点M、N,使M、N关于过A点的直线对称,求直线l的斜率取值范围。解:(既设又解)设右焦点F(c,0),则由又b=1,∴∴椭圆方程为①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②将②代入①得由题意③且④∴∴点P坐标为又根据题意知M、N关于直线AP对称,故有⑤第6页于是将⑤代入③得因此可知,所求k的取值范围为.例2、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上,焦点在x轴上,一条经过点且方向向量为的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交x轴于点M,又(1)求直线l的方程;(2)求椭圆C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解:(1)由题意设椭圆C的方程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亦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直线l的斜率因此,直线l的方程为即(2)设将直线l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x得由题设①且②又这里M(1,0)∴由得第7页∴③进而由③得④∴由④得⑤∴②代入⑤得⑥⑦注意到由⑥得故由⑦得因而得1a3⑧∴由⑦解出代入①并利用⑧得⑨另一方面,再注意到,再由⑦得.因此有第8页即所求椭圆C的长轴的取值范围为.点评:欲求圆锥曲线的某个重要参数的取值范围,需要利用或挖掘题目中的不等关系.在这里,我们由导出关于a、b的等式⑦之后,一方面利用了本题中人们熟知的△0确定的不等式,另一方面又利用了颇为隐蔽的新设方程中的大小关系:ab0,双方联合推出2a的范围.这里的不等关系的充分挖掘与应用,乃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四、“点在圆锥曲线内部的充要条件”之运用所给问题中的某些点,注定要在相关圆锥曲线的内部。比如圆锥曲线的弦的内分点,又如圆锥曲线任意两弦的交点等。因此,点在圆锥曲线内部的充要条件,便成为寻求某量的取值范围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中,常用的充要条件为:1、2、3、4、例、已知椭圆的焦点为,过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B,,又椭圆上不同两点A、C满足条件:成等差数列.(1)求椭圆的方程;(2)设弦AC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y=kx+m,求m的取值范围.解:(1)由题设得2a=10,c=4∴a=5,b=3,c=4∴椭圆方程为(2)(设而不解)设则由题意得第9页①故有点∵A、C在椭圆上∴两式相减得②∴由①及所设得③∴弦AC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由题意得④注意到当x=4时椭圆上点的纵坐标为,又点在椭圆内部故得⑤于是由④、⑤得∴所求的取值范围为点评:此题解法充分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我为主:以我所引入的参数诠释已知条件,以我所引入的参数构造弦的斜率,以我对这一解的认知决定解题策略……,本解法以运用自设参数为主而将所给的y=kx+m放在十分次要的位置,从而使我们一直沉浸在所熟悉的探索中,待抬头看题设时,解题已经胜利在望。想一想:这里为什么可以不用直线方程y=kx+m与椭圆方程联立。五、“圆锥曲线的定义或几何性质中隐蔽的不等关系”之运用“相等”与“不等”是辩证的统一,根据“相等”与“不等”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椭圆与双曲线定义中显示了明朗的“相等”关系,那么必然蕴含这隐蔽的“不等”关系。因此,对于椭圆或双曲线的探求范围问题,适时认知并发掘出本题的不等关系,往往成为解题成败的关键环节。圆锥曲线的定义中隐含的不等关系主要有:1、2、第10页例、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若在其左支上存在点P且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与成等比数列,求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分析:寻求e的范围的一般途径为(1)认知或发掘出本题的不等关系;(2)将(1)中的不等关系转化为关于a,b,c的不等式;(3)将(2)中的不等式演变为关于e的不等式,进而通过解这一不等式导出所求范围.其中,有关双曲线上点P处的两条焦点半径的问题,定义中明朗的等量关系:是认知或求值的理论基础;而定义中隐蔽的不等关系:则是寻求参量范围的重要依据。解:(1)确立不等关系注意到这里①(2)不等关系演变之一设左支上的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d,则由题意得(变形目的:利用第二定义,寻找两焦半径与e的联系)∴②又点P在双曲线左支上∴(点P在左支这一条件的应用)③∴由②③解得④∴将④代入①得⑤第11页(3)不等关系演变之二:由⑤得故解得于是可知,所求离心率e的范围为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解题策略众所周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是解析几何解答题的主要题型,是历年来高考备考的重点和高考命题的热点。多年备考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欲更快地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实践能力,需要切实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1)条件或目标的等价转化;(2)对于交点坐标的适当处理。本文试从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切入,对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解题策略作初步探索,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第12页一、条件或目标的认知与转化解题的过程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解题,就是要将所解的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然而,转化的基础是认知——认知已知、目标的本质和联系。有了足够的认知基础,我们便可以着力实践化生为熟或化繁为简的转化。1、化生为熟化生为熟是解题的基本策略。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中,弦长问题及弦中点问题是两类基本问题。因此,由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引出的线段间的关系问题,要注意适时向弦长或弦中点问题转化。一但转化成功,解题便得以驾轻就熟,胜券在握。(1)向弦中点问题转化例1.已知双曲线=1(a0,b0)的离心率,过点A(0,-b)和B(a,0)的直线与原点间的距离为(1)求双曲线方程;(2)若直线(km≠0)与双曲线交于不同两点C、D,且C、D两点都在以A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求m的取值范围。略解:(1)所求双曲线方程为(过程略)(2)由消去y得:由题意知,当时,①设中点则C、D均在以A为圆为的同一圆上又∴②于是由②得③由②代入①得,解得m0或m4④第13页于是综合③、④得所求m的范围为(2)向弦长问题转化例2.设F是椭圆的左焦点,M是C1上任一点,P是线段FM上的点,且满足(1)求点P的轨迹C2的方程;(2)过F作直线l与C1交于A、D两点,与C2交点B、C两点,四点依A、B、C、D顺序排列,求使成立的直线l的方程。分析:为避免由代换引发的复杂运算,寻觅替代的等价条件:设弦AD、BC的中点分别为O1、O2,则,故,据此得于是,所给问题便转化为弦长与弦中点问题。略解:椭圆C1的中心点P分所成的比λ=2。(1)点P的轨迹C2的方程为(过程略)(2)设直线l的方程为①①代入椭圆C1的方程得,故有故弦AD中点O1坐标为②第14页①代入椭圆C2的方程得,又有故弦BC中点O2坐标为③∴由②、③得④注意到⑤于是将②、③、④代入⑤并化简得:由此解得。因此,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2.化繁为简解析几何是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因此,解答解析几何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解题方向或途径明朗,但目标难以靠近或达到。解题时,理论上合理的思路设计能否在实践中得以实现?既能想到,又能做到的关键,往往在于能否化繁为简。化繁为简的策略,除去“化生为熟”之外,重要的当数“借重投影”或“避重就轻”。(1)借助投影对于线段的定比分点以及其它复杂的线段间关系的问题,当题设条件的直接转化颇为繁杂时,不妨运用当初推导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基本方法;将线段上有关各点向x轴(或y轴或其它水平直线)作以投影,进而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理或转化,这一手法往往能够有效地化解难点,将人们引入熟悉的解题情境。例3.如图,自点M(1,-1)引直线l交抛物线于P1、P2两点,在线段P1、P2上取一点Q,使、、第15页的倒数依次成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