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项目类别:重点√一般□(可多选)课题名称:_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校体育专业《体操》学习模式构建研究课题主持人:____郭文吉_____________学校名称:宜春学院______通讯地址:__江西省宜春学院体育学院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133301918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信箱:______157852973@qq.com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_2014年5月6日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西省教育厅制填表说明1.填写此表时,不得减少栏目、改变内容,内容应简明扼要。2.《申报表》一式三份,省教育厅、高校课题管理部门及课题组各一份。3.本表所附《申报书(活页)》供匿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活页需报送三份,每份单独装订。4.申请者签名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5.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高校课题管理部门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一、简表课题简况课题名称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校体育专业《体操》学习模式构建研究申请省教育厅经费0.8万元配套经费学校0.8万元起止年月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从申报年份开始计算,研究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其他万元课题主持人姓名郭文吉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12专业技术职务讲师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学士/中国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10.9-2011.7体操普修10体教230宜春学院体育学院2011.9-2012.7体操普修11体教216宜春学院体育学院2012.9-2013.7体操普修12体教、运训316宜春学院体育学院2013.9-2014.7体操普修13体教、体表286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况时间课题名称(校、省、国家级项目;主持/参与)概况(在研、结题、获奖)2006.6-2007.1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隐、显性逃课现象研究》(2006年宜春学院教改课题)/参与结题2008.6-2009.12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研究与实践(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参与结题2009.12-2011.11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参与结题2010.4-2011.4宜春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促进市民体质健康发展的实证性研究(宜春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主持结题2010.6-2011.6宜春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促进市民体质健康发展的实证研究(宜春市科学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主持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简况∧不含主持人∨总人数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博士硕士学士4123姓名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课题中的分工签名龙建新1969.04教授宜春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报告撰写谭洁1972.5副教授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数据分析王益宝1956.05副教授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参与访谈和问卷调查肖维青1964.06副教授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资料的整理二、立项背景与意义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简评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500字内)“共同体”一词最早在1887年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1995年,著名教育家博耶尔将该词引入教育领域,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博耶尔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论述,如莱芙和温格(Lave和Wenger)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参加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情境”的动态结构。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了研究,如张建伟博士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研究》、郭永志的《基于共同体理论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构建研究》、丁蓓安的《基于共同体学习理论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等,对基于共同体理论的学习模式设计等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从已有文献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内容与要素、影响因素等方面,有少部分设计到教学应用模式,但其中无人涉及到高校体育专业课程领域。作为高校体育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的体操课,课时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300多学时削减到了当前的90学时左右,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摆在我们前面的重要课题。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能够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情境,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基于此,本课题想从此角度出发,进行高校体育专业普修课教学改革尝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本课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限列5条,300字内)1)体操课程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对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索在课时数大幅削减情况下,运用该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延伸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项目之一。本研究还有助于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手段、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提供可能,促进课程建设。3)本课题有助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课题实施方案1.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学习共同体理论是研究者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目前它正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运用这种理论构建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设计,构建平衡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起到延伸课堂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仅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应对于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后,术科课教学课时数大幅削减,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不断下降的困境。所以,根据项目特色,改革体育专业术科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体操普修》是所有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许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体操馆较为开放的空间,小组教学的形式、生生之间协作的要求等都非常适合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教学。鉴于此,本课题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视角,探索《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1)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对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本涵义、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和策略等进行阐释,为本课题的整体研究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支撑。2)体操课教学特点、学习共同体理论在其中的运用。3)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体操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①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自愿方式构建学习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交流②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交流大纲、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序化(课前预习、理论教学、小组讨论、自主练习、组间互动与点评。)③拓展交流方式课堂交流—课外交流—评价交流—任务交流④建立公正学习评价机制制定标准—使用多样评价方式⑤网络课程资源建设4)各环节的多维反思,经验总结,完善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模式。2.研究拟达到的目标:根据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体操课程中,进行基于研究、协作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以期为深化高校体操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体育人才提供思路和方案。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如何构建有效的协商互动共享机制?包括自愿组织协作小组,交互方式,知识共享、协作学习、互相依赖、共同进步氛围的构建。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微课、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4.课题的预期成果形式(研究报告、教改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讲义、课件、软件、实验报告、调研报告、著作、论文等。其中,研究报告为必备成果。)1)实践性、应用性成果:微课(教学录像)和教学课件。2)理论性成果: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论文、实验报告5.课题的预期效益(包括实施范围与受益范围等,200字以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改革现有《体操》课程教学模式,新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效果。本课题研究成果构建的教学模式和相关资源将会在体育学院三个本科专业中实施和应用,并争取逐步完善,在同类院校《体操》课程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6.实施计划(含不少于两年时间的年度进展情况)。本项目的实施方案分五个阶段:2014.03—2014.06研读中外文献资料,梳理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整理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协作学习具体实例等,理解体会;建立教学团队,学习相关理论,组织相关讨论;设计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校体操课程学习模式构建的总体框架。2014.07—2014.08通过讨论、调查,了解师生看法,考虑具体实施方法,充实总体框架,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确定具体实施方案。2014.09~2015.02根据课程实际设计教学案例,准备辅助材料,制作微课和教学课件,研制课程教学资源。2015.03—2015.06随机抽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模式改革实验,做好过程记录,为后期多维反思提供依据。2015.07—2016.12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7.本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200字内)1)特色:特色一:根据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的项目特点、空间特点和教学组织特点,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共享化的背景,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探索该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特色二:反思传统体操课堂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打造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乐教”,学生“爱学”,教学更加灵活高效,学习者的发展更加全面。2)创新点:创新点一:理论创新。当前,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到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多,而体育领域的案例非常少,本研究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创新点二:本课题在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从教学团队、网络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为体育专业学生课内外学习衔接提供可能。迎合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3)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课题成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可为深化高校体操课程及其他术科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体育人才提供思路和方案。在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成果将首先在宜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表演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实施,在逐步成熟的基础上,与省内外其他高校体育院系的同行进行交流推广。8.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100字内)①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的要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校图书馆、院图书馆以及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了相关文献。文献资料涉及国内外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应用、高校体操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高校体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高校体操教学模式研究等,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②访谈法:通过对高校体育院校的体操教师进行面谈、信件和电话等方面进行交流,全面征求有关他们对体操教学内容优化问题的建议,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③实验法:随机抽取两个班,一个对照班,一个实验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