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美作者:连淑霞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3期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作者移情于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写作上剖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美的。关键词:《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美正如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说对事物的理解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情绪的,而环境无疑成了感情的寄托,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理念。文章中,作者开篇即点明“我”为什么去荷塘,夜色幽深,马路上早已没有孩子们嬉戏欢闹的声音了,而妻子也哄着孩子进入梦乡,如此祥和宁静的环境,“我”心里却是不宁静的,可以看出作者是忧虑的,那么作者烦恼什么呢?这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当时正是蒋介石出尔反尔,背叛革命的时候,无数知识分子被屠杀,而作为一个正义凛然的有为青年,朱自清陷入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茫然之中,由此看出,作者是想排解内心的忧思的,遂披上大衣,独自一人外出寻思。但是,现实的囚笼太过压抑,久久的思考也难以获得答案,姑且不去想,与月做伴,与荷塘为友,沉浸在这优美的环境之中,如果说白天是现实世界,那么夜晚就是梦幻的,作者压抑的思想在夜晚得到了释放,因为夜晚大家都进入了休息状态,没有白天里的束缚,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所以他说他是自由的,可以好好地欣赏这月夜下的荷塘,但是,作者真的已经走出了烦恼了吗?不是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只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的忧思从未消解,但得到了缓解。于是,一幅美丽的荷塘画面徐徐铺展开来。作者从荷塘上的铺展开来大而平整的叶子写起,再写躲在叶子里不轻易让人察觉的含苞待放的花儿,再结合袅袅的水蒸气,把场景描写得如梦如幻,加上合情合理的比喻,更加生动具体。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把花儿比作明珠,比作星星,比作美人,都是美好的事物,给读者以向往和希冀。然而视觉的想象如此华丽,作者也没有忘记与听觉结合,把飘来的缕缕清香,比作是远方传来似是似非的歌声,越显夜的深与静,清幽得令人沉醉,想要抓住这渺茫的歌声,集中精力倾听在唱些什么,是呼唤,亦或是幽怨呢,丝丝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不愿离开。荷塘的叶子与花儿都在摇曳,显露了水面,碧波荡漾。无疑,作者是一个文字功底出奇的人,在这么一段荷塘画面的描写里,就用了起承转合,引人流连的作用。比喻与通感的使用,更具画面感,美好的意境,让读者回味无穷。龙源期刊网然而,夜晚,最不可忘记的是高悬的月亮,朦胧的月色洒在荷塘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朵花上,作者用了个动词“泻”,简直妙不可言,把月光的静比喻成流水般优美的动,好像是月光格外厚爱这些花儿和叶子,哺育他们。雾如一层薄纱覆盖在叶子和花上,遮盖了一层青绿色,显得白了,作者联想到牛乳洗过之后的颜色,感觉是那般不切实际,所以作者用了抽象的梦,美好而不真实,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美好,可是又那么不真切。满月,月光不该是那么清和的,原来是淡云遮住了部分月色,描写出小睡的清雅,就如阳光普照的午后,莎莎的树叶如催眠师般惹人小小休息一会儿,安和而平静,作者写出了小睡的独特情趣。如此美好的画面,却也存在可怕的影子,树木的背光留下斑驳而畸形的影子,让人看来害怕,作者用“如鬼一般”,描写出影子的奇形怪状和人的害怕心理,给温暖的环境色调增添了些许寒意,这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描述,最美好的景象里发现“牛鬼蛇神”的存在。光影是视觉上的东西,但作者利用特性——和谐,联想到小提琴美妙的曲声,于是又把视觉上的东西赋予在听觉上,抓住了主要特点,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说服力极强。由近及远,放眼四周,满目都是树,远处有山,山树衔接,阴阴郁郁,但是作者发现了独到之处,树中有星光,原来是路灯透过树缝照射下来的,作者寓情于景,觉得那是黑暗中轻微的光,反而让人昏昏欲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觉,是环境也是内心情绪的表现,安静的环境,知了鸣叫,蛙声一片,独显作者的孤独,于此情境中,作者感慨“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创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美。于此情此景,忽然又想到美好的事,采莲的热闹与喜庆和现时的无福消受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沉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美好的过往里,却猛然被拉回现实,独忆他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因为当时的南方笼罩在白色恐怖里。《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色描写中,也传达着作者落寞失意的感情,景物的美幻与作者的忧思形成鲜明的对比,升华了作者感情,不是没有根据的无病呻吟,而是发自内心的忧愁,易引起读者共鸣,创造了独特的艺术美。参考文献:[1]赵军,孟昕.明晰与含蓄之间的艺术:重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J].云梦学刊,2011(02).[2]张小娟.笼罩着淡淡忧愁的美:荷塘月色:赏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编辑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