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群体心理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群体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群体的功能:–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满足兴趣和需要–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群体的构成–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二、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②不稳定性③中心人物作用大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⑤信息沟通快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3、参照群体–也可叫做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三、群体相关概念(一)角色角色: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位置而必须从事的行为或显示的态度的总和。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的角色,我们的行为需要随着不同角色的改变而改变。角色期望: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人角色冲突,即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角色的冲突;二是一个人对自己担任这一角色的认识同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发生矛盾而引起的冲突。角色制造:虽然某种责任并不是委派的角色应该承担的,但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这一过程称为角色创造角色承担:如果群体的成员只是承担自己的正式角色,只负责完成指派给他的那部分任务,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承担角色模糊:成员对自己承担的角色认识不清(二)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在群体中被其成员所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当规范被团队认同或接受时,就成为影响团队成员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且不受外部力量控制。2、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的维系功能–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3、群体规范类型:–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霍桑实验:非正式规范的影响(三)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群体成员互相吸引的程度以及成员留在团队中动机的强弱。*群体形成和凝聚力加强的条件:–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感受到外部的压力–开展共同的活动–目标一致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与其他群体的竞争–群体的成功–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工作群体中的士气——高士气群体的特征•没有或较少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倾向•适应能力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强•群体目标明确•对领导的支持和认同•承认群体的价值•合理的经济报酬•工作满意度高•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和谐四、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压力与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一般是由于感受到的压力所导致的。这种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意识,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从众。如足球赛后的骚动,许多人盲目受多种行为与情绪的感染,不自觉地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阿什(S.Asch)试验:7名被试一个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测试。实验的真实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七名被试中,只有最后一名被试是真被试。*用18套卡片做实验材料,每套卡片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比较线段。实验要求被试比较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并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所选择答案。*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都做出错误选择,实验者则观察真被试是做出独立反应,还是从众。*结果:当被试独自判断时,错误率不到1%,但是在压力的情景下,大约有35%的被试给出了错误答案,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事实证明聪明的人也会说“白慌”*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不法商人雇佣“托儿“进行促销–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对偏离者的态度*影响从众的因素:–环境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个人因素: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个性特征——自信者与非自信者、肯定程度、文化差异(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社会助长指个人由于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及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反,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别人在场究竟起助长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研究发现随着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能明确评定个人在群体中的贡献–使群体规模尽可能小些(三)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级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冒险转移——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责任分散;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致于对其他变通告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制。–在具有高凝聚力,同时又很少受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群体思维现象。*群体思维的症状:–1、群体成员将所提出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2、对于那些时不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群体思维狭窄症症狀表现:*自以为无懈可击*集体寻找合理借口*对一些人员抱有偏见*对持异见者施加压力*自我抑制意见的发表*意見一致错觉*群体决策技术:–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法–德尔菲法–决策时引进外部人员–名义群体法(Nominalgrouptechnique):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步骤是:•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电子会议法(Electronicmeetings):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势是:匿名、可靠、迅速。其缺点是:打字快的人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想出最好建议的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不如面对面沟通所能得到的信息丰富。德尔菲法(Delphimethod):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程序如下:–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通过让他们填写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群体成员匿名并独立地完成第一份问卷,各专家之间从一开始到结束互相都不沟通–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出来–把整理和调整的结果分发给每个人一份–每个专家根据统计反馈的结果,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重复前面的步骤(结果反馈和调整),直到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最早由奥斯本(A.F.Osborn)于50年代提出。指在决策过程中让人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一种方法。脑力激荡就是指鼓励学员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提出所有能想象到的意见。脑力激荡的优点:(1)所有人都参与进来;(2)可以对旧有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方法;(3)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员发表其意见,大家相互启发,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观念*有效的脑力激荡需要以下的条件加以保证:–(1)准备一个舒适而无干扰的场地;–(2)寻找一个热诚而又有激励与统合技巧的主持人;–(3)参与者人数一般不要多于8人;–(4)讨论过程中所有方案都要记录在案;–(5)给予时间限制,让参与者感受压力;–(6)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发言,不管多么离奇或怪诞;*(7)讨论之中任何人都不得对别人的发言作出任何评价,直到让大家来分析这些方案第十章群体中的沟通与冲突一、沟通(Communication)(一)定义沟通包括含义的传送和理解。沟通是指两个或多位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换信息和分享思想及感情的过程。(二)沟通的过程–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部分组成:信息源、信息、编码、渠道、接受者、解码、反馈(三)沟通的类型1、按沟通方向分: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垂直沟通):纵向沟通可进一步划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水平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指发生在组织中不属于同一部门和等级层次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2、按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口头沟通的优点是迅速、直接和反馈。其最大的缺点是容易让人歪曲内容。–书面沟通包括备忘录、书信、电子邮件、传真、期刊、通知以及其他通过符号或文字形式沟通的信息。书面沟通切实、可检验。内容更完善并且更清晰和保留。但比较浪费时间,没有直接反馈。–非语言沟通:如身体语言,包括目光、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姿势与装饰–目光:但人的情绪变得兴奋、愉快时,瞳孔会不自觉的变大;而当看到令人厌恶的刺激物时,人们的瞳孔反应不是扩大,而是明显缩小。透漏人们内心真实状况的有效线索是眼神而不是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拍脑袋(自责)、搔头皮(困惑)、耸肩(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心理学家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被触摸的需要3、组织内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