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家知道,在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植物。如“春风一家桃李杏”“岁寒三友松竹梅”,它们早就成为文人墨客、高雅之士歌诗书画中的常客。竹--------更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宋仁宗时,与弟弟苏辙为同榜进士,仁宗赞轼、辙兄弟是国家宰相之才,名动京华,苏轼时年21岁。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很受苏轼敬重。筼筜yún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tuò)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偃竹,倾斜的竹子。记“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水游记(柳宗元《永州八记》)书画杂记(韩愈《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写作背景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听读录音,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流畅).f4v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畴昔()7、缣素()2、笔砚()8、飞鹘()3、以书遗余()9、蹑足()4、喷饭()10、轮扁()5、寒梢()11、斫轮()6、筼筜()12、箨龙()chóuyànpēnwèihúnièpiānzhuótuòshāojiānYúndāng全文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二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三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一样的嫩笋,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了的。如今画竹的人却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画下去,赶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扑击一样迅速,稍一放松那感觉就消失了。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是这样教我的。我却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却不能做到这样,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我不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时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的现象,难道只是画竹才有吗?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写了《墨竹赋》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意蕴,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悟到了画中的意蕴。象我,哪里只是悟到了竹画的意蕴,同时还悟到了画竹的方法。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人,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踩踏。与可讨厌这种情况,就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士大夫们流传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回来时,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写信给我说:“最近我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在附近的彭城,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该汇集到您那里去了。”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产的绢,画出万尺长的寒竹。”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要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懒得动笔,只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千寻长的竹子,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的竹影就有这么长。”与可笑着说:“苏先生太会说了!但是(若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就用它们买些田地回家养老去了。”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就把他画的《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虽只有几尺高而已,但有高达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叫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一首。我的诗中写道:“汉水的高竹如蓬草般贱,斧头哪曾放过笋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的竹笋都吃进肚里去了。”与可当天与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作晚饭吃,打开信看到了这诗句,忍不住笑起来,把饭喷了一桌子。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第二小节,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有关的三件事。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画布当袜子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奠桥玄的文中,有如果乘车经过时不祭祀坟墓就要腹内疼痛的说法;我也记载了与可以前跟我开玩笑的话,用以见证与可跟我是这样亲近深厚没有隔膜啊。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简短的第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舒展自如。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紧扣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一、重点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给与,馈赠。兼词,之于。话柄。许可,答应。证实。代词,如此的,这样的。动词,对某某说。副词,就。从前。“为”的意义和用法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5、吾将以为袜(动词,描画,勾勒。)(动词,写作)(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动词,认为)(以之为,把……当作……)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1、乃见其所欲画者2、岂独得其意3、而予亦悔其随之“乃”“其”的意义和用法副词,却竟然就是就代词,代“画家”代词,他的代词,自己4、以追其所见5、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代词,代“画家”•于与可没于陈州:•而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生而有之也:废卷而哭失声:在,表地点但是,表转折就,表承接表并列“于”“而”的意义和用法“然”“以”“之”的意义和用法然自视了然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绢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与可以书遗予曰吾将以为袜之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生而有之也临事忽丧之士大夫传之而读书者与之……的样子这样然而把………把……把……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节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代词,指与可之言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1、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5、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7、以书遗余曰通“殁”,死亡通“稍”,稍微古:以…为贵重;今,价值高许,古:这样;今,也许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古:把……当作;今,认为古:打开;今:发送古:赞成;今:给古:赠送;今:遗失三、词类活用(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做动词,老,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