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向指南[考试大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标提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决策。二、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概况1对象:封周王子弟、功臣和商朝的旧贵族。2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4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2消极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2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4.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5.影响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思维激活·想一想1.夏朝建立“天下为家”,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夏商的政治形式有何共性?商朝政治神权与王权结合,是通过何种行为体现出来的?提示:共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族关系成为政治关系。行为:商朝的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柳宗元称西周分封制为“封建”,其含义是否等同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提示: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亲戚,以藩屏周。周天子对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它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不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封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段。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结合材料,理解宗法制的作用。提示:从天子到诸侯、大夫,直到家族,所有的等级次序都由宗法制度来排定,这样有利于从体制上避免继统、权位、财产等方面的僭越和争夺。观点术语·填一填①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②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③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微考点一分封制史料品读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以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的特点。史料二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史料三反映了分封制走向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时间推移,血缘纽带难以维系;井田制瓦解,失去经济基础。深度思考要点1如何理解分封制的概念?提示:西周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对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实行分封,建立诸侯国。要点2分封制的特点提示:(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要点3分封制的影响有哪些?提示:(1)积极影响: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2)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3)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跟进题组1.(2016·沈阳模拟)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解析】材料体现了鲁国国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走向瓦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鲁君朝贡的信息,诸侯之间的联系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和诸侯称霸的情况,B项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周王室已经衰微,C项错误。周王一直都没有实现高度集权,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答案】A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答案】B微考点二宗法制史料品读史料一试一试(1)结合所学思考史料一、史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试举例说明。(3)思考史料三反映了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提示:(1)史料一说明宗法制以家庭本位和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特点。史料二反映了宗法观念和传统影响下封建宗法政治强调等级制和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主要特色。(2)一方面是尊祖敬宗、“忠”“孝”观念和“家国”意识;另一方面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亲情关系和人为划分远近尊卑。(3)史料三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深度思考要点1宗法制的特点。提示:(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有相对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3)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要点2宗法制的影响。提示:(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要点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提示:要点提纲史实阐释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力,可以说明这一点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分封制和宗法制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传,特别是宗法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证明这一点实行族权政治,血缘色彩浓厚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跟进题组3.(2016·深圳调研)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B.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C.西周:神权政治;秦朝:向世俗政治转变D.西周:贵族统治;秦朝:官僚政治【解析】“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据此可知A、B、D三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4.(2016·淮安模拟)2015年中国百家姓排名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姓氏作为血缘河流的主要标志,溯流而上,往往可以追寻到自己的始祖,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回顾历史,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由于贵族政治没落造成姓氏不分,故“氏以别贵贱”失去了现实意义。分析选项,A、B、D三项明显错误,C项符合题意。宗法分封制时代,以姓定血缘,以氏分贵贱,贵族一般都有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卫是武王弟康叔封地,故商鞅姓姬。氏与名可以联称,但姓往往不与名联称,是后来氏最终演化成姓,并取代原先姓的重要原因。【答案】C名家评史【观点】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解读】材料论述的主旨是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等。这些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利的,具有落后性。学科素养史学素养——史料的鉴别与运用【理论阐述】1.概念阐释:主要指在拥有史料或者结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严谨思辨、合理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或结论,寻找史料依据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2.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命题内容:一般包括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辨别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认识史料的证明力、运用史料论证问题、史论结合阐述历史问题等内容。【典题例证】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思路引领第一步:明确本题考查意图,即让学生分辨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的各自特点,了解孤证不立,理解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的互证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方法。第二步:析选项A、B文献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