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正视反证的方法辨析史料》作业测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2.据成书于西汉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秦二世“朕奉遗诏”文告竹简西汉初竹书《赵正书》A.《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B.所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都不是信史C.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D.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3.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A.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D.《史2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4.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司马迁《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遺迹,未发現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对秦阿房官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据材料“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可知虽然有正史记载仍然需要实地考察严密论证,故A项错误;据材料“《后汉书》记载燕然山刻石纪功”并且“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最后“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可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考,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并非两种史料相互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并非强调两种史料必须相互佐证,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据此判断《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如果和考古发现能相互印证,《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就可以是信史,故A项错误;如果文献记载和考古发能相互印证,就可以可作为信史,故B项错误;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绝对化倾向明显,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故D项正确。3.【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1908年”“发现汉简”、“判定汗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料《史记》、唐《沙洲图经》进行考证从而得出结论,故A项正确;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但不加认真考证或者解读有误,价值就体现不出来,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果对第一手史料解读恰当,价值也不容忽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人物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不是历史学家,故C项错误;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不可轻率比较价值,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据材料“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可以得出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而这只是《史记》选择史料的一种来源,故A项错误;据材料“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得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而这只是《史记》选择史料的一种来源,故B项错误;据材料“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余4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得出《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故C项正确;据材料“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得出《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而这只是《史记》选择史料的一种来源,故D项错误。5.【答案】示例:观点:秦阿旁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根据考生是否能够综合史料、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分别赋3~0分)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对阿旁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旁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根据考生是否能够采用文献、考古二重证据对所提结论进行充分的论述,分别赋7~0分)因此,对秦阿旁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根据考生是否得出恰切的结论,分别赋2~0分)【解析】首先提出观点,根据表格中材料可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阿房宫绵延三百余里,《史记》中记载阿旁宫从开始建造到被毁灭只经历了5年,不可能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阿旁宫只建了前殿,项羽烧毁的是咸阳的宫殿,因此得出秦阿旁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其次进行阐释,主要运用史学研究中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来说明。《史记》中确有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记载,考古也发现了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史记》中还记载阿房宫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不可能建成,考古也未发现相应的遗迹和材料;《史记》记载项羽火烧秦宫,考古并未发现阿旁宫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却发现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烧过,说明项羽烧的并非是阿旁宫,而是咸阳宫殿。那么杜牧为何将阿旁宫描绘的如此奢华,仿佛真的5存在一样呢?结合所学不难得出杜牧意在讽刺晚唐的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最后进行总结,对阿房宫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文学记述,而要经过文献和考古的检验和印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