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这与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基本一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夏、商、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清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1912年)三、专题知识结构考点展示: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题型考查内容分值2007(3)单选题郡县制3分2008(1)单选题宗法制3分2009(2)单选题封建论与分封制3分2010(12)单选题宗法制4分2013(12)单选题宗法制分封制4分2014(12)单选题宗法制4分广东2007——201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2014(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汉字的起源演变——甲骨文,选C2013(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选D。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说明要求: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图示》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㈠夏商㈡周1、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对方国控制力有限)目的对象内容结果特点(巩固西周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周王成共主,西周后期始破坏)分封对象相对广泛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间关系的关键层层分封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㈡周2、宗法制3、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目的大宗、小宗最大特点(核心)作用要严加区分(直接、根本)嫡长子继承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表现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外拓展:宗法制在今天家族历史探究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结合社会上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现象,查阅族谱或访问本族中的长者,简单阐述你家的家谱或族谱,并谈谈宗法意识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分)主要原因:①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②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4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4分)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神权与王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一、宗法制1、嫡长子继承制2、大宗与小宗二、分封制目的、分封对象、重要封国、诸侯与天子关系等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回顾与小结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严格的等级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况: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分散的自然经济)(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基本特征:原因: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从决策到立法、司法、行政、官员任免等独断随意、借助神权、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基本矛盾: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消极:–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控制思想,阻碍进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问题探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郡县制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划分基础,无必然血缘关系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官员皇帝任命,主仆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垂直管理郡县制的意义:1、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奠定基础。2、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1.“夏、商、周、汉封建(封邦建国)而延,秦(朝)郡邑而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在于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没有指出秦的暴政2、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神化君主统治D、报答天地之恩3、孔子说:“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夏商制度区别很大B.商周制度有本质区别C.商周制度完全相同D.商周制度有继承关系4.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大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5.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A.扩大了疆域B.促进了民族融合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AD7.据说周公(西周)东征后,“封建亲戚,以番屏周”。从中得出的信息有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②那时中国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③分封制属地方行政制度④分封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统治()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8.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C、《诗经》:“七月亨葵及稻。八月剥枣,十月获稻。”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确立BDA(2011·北京文综·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1)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从化三中10月月考试题12.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2012广州调研题14.针对某一政权成立之初的人员成份,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为天地一大变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该政权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1、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疆域的拓展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