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实验区名称“两台一线”式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陈家海学校名称河南大学主管部门河南省教育厅申报日期2009.6教育部财政部制二○○九年四月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4.“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31日。1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两台一线”式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艺术类建立时间2005年实验区负责人姓名陈家海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53.5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副院长联系电话(手机)电子邮箱chinachenjiahai@163.com传真通信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邮编475001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河南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其前身是创立于1912年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现校名至今。近百年来,河南大学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是其传统优势。在以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已培养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40余万人。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72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均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艺术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河南艺术学院,为河南省成立最早的高等艺术学府;1962年河南省高校调整,艺术学院并入河南大学成立艺术系;199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河南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南艺术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曾拥有一批享有较高声望的艺术师资,如:谢孟刚、赵子佩、殷晋德、王寿庭、武秀之、杜鹤鸣、吕岱声、孙占白、2修海林、赵为民、陈家海、丁承运、杨善武等,培养出了数量众多的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其中包括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小香玉”、优秀青年影视演员李艳秋、两届“梅花奖”得主陈淑敏、著名歌唱家孙伟国、张峰、柏林林、吉喆、音乐教育家翟学京、李广达、郭建民、郭克俭等。河南大学正式提出并付诸实践是在2005年,当时是作为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在本校推行的,经过5年来教育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理念与培养体系,为申报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思想基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非常注重密切与社会文化体系之间的联系,注重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自身学科专业及人才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地域性文化艺术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对自身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所承担责任的深刻认识。我们也一直十分注重对教育科学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关于艺术人才培养成体系的思想认识,并对所从事的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此社会重大转型时期,我们一方面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艺术教育界,学习、借鉴较为科学、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将目光投向基础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特点及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传统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性、批评性认识,“两台一线”模式的提出及实施就是我们将对音乐人才培养全新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大胆尝试。以上所有这些关于艺术的功能以及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共同构成了“两台一线”式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坚实的思想基础。1-2.学科建设基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是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的“龙头”单位,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声誉。艺术学院现设声乐系、器乐系、音乐学系、戏剧系、舞蹈系、美术系、美术教育系、装潢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和公共艺术教研部,共有10个本科专业,音乐学科设有音乐学研究所、民族声乐研究所、流行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所、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所、郭小庄艺术研究室3共5个专设研究所。1998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升格为河南省艺术学院,行政上仍隶属于河南大学。1986年,河南大学民族声乐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最早获得音乐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6年,获得音乐教育、中国乐器演奏两个专业硕士授予权;1997年,音乐类硕士学位专业名称统一调整为音乐学,涉及专业方向包括声乐、钢琴、民族器乐、理论作曲、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合唱与指挥、传统音乐学、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理论、音乐编辑学等;2002年,获得艺术学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得艺术硕士(民族声乐方向)授予权。2002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被命名为“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基地”和“河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1年,河南大学音乐学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又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艺术学获批为省级一级学科、戏剧戏曲学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9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艺术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悠久的办学历史、富有建树的学科专业建设、丰富的人才培养经历与经验,共同构成了本创新实验区的扎实的学科基础。1-3.教育科研基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以5个专业研究所为依托,以探求真理、培养合格艺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以制度化管理与科研激励机制为保障,以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和巩固、拓展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为特色,形成了完备的教育科研体系,取得了极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为音乐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教育科研工作基础。在学术研究方面,这里仅以我院教师在全国音乐类一级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发文统计为例,说明其坚实的科研基础与超强的科研实力:在作者单位项统计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音乐研究》发文量位居全国所有高校的第二位(仅次于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学》发文量位居全国所有高校的第七位、在地方性普通高校中居第一位。1-3-1.学科领域研究优势(1)教育科学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关注并积极投身于音乐艺术教育科学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以陈家海教授为首的音乐教育科研团队(包括班一、冯亚等),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4“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研究”(陈家海,2002)、河南省社科重点项目“河南省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陈家海,2000),参与了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杨瑞敏主持)、教育部“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主持人王耀华)等多个音乐教育科学领域重大课题的研究,5年来团队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4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育科学成果奖20余项。(2)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研究方面以赵为民教授为首的宋代断代音乐史及唐代乐学理论研究、以杨善武教授为首的传统音乐学研究、以王思琦博士为首的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等,均已在全国音乐学界居于相对领先地位,并对本专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许多成果已经成为本学科领域内标志性的成果,如:赵为民教授专著《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主编的《中原文化大典·音乐卷》(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等,均为国内填补空白式的重大学术成果。杨善武教授在乐学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同均三宫”方面的系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学界的瞩目,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思琦博士的专著《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在流行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刻新颖的学术见地。以上教授和博士们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对本院学生在理论研究创新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3)民族声乐研究方面以老一辈声乐教育家武秀之教授为首的民族声乐研究与教学团队(包括邱亚洲、王凯歌、黄慧慧等),在民族声乐的唱法创新性研究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上世纪八十年代,武秀之教授根据周恩来同志关于声乐演唱“三女合一”(即声乐演唱中三种风格类型的唱法:以外国歌剧《茶花女》为代表的西洋美声唱法;以中国歌剧《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地方戏剧《七仙女》为代表的戏剧唱法)的设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声乐研究,成功地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声乐训练和演唱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以《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为项目成果形式,于1989年获得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人民日报》以《武秀之的理想》5为题,《河南日报》头版头条以《既能唱西洋咏叹调,又能唱中国歌曲和戏曲——声乐副教授武秀之研究出新唱法》为题,报导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创新成果。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根据“三结合”的成果设置了实践实验基地和项目实验载体,排演了大量教学科研剧目,培养了能歌善舞、能说会唱的全能型声乐人才,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文艺市场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变化。1-3-2.文艺精品工程建设近年来,艺术学院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河南大学的领导及其大力支持下,与全国著名的作曲家(如王世光、金湘、石夫等)、剧作家(如居其宏等)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文艺精品,在打造文艺精品工程方面,走在了全国普通高校的最前列。近六、七年来,以艺术学院学生为主体的“河南大学研究生合唱团”连续在国内、国际重要合唱比赛中荣获最高奖项;主创完成了大型文艺演出《追赶长征》、大型交响合唱《木兰辞》、《宋词合唱》、《大河颂》等作品;参与了河南省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等精品工程,在文化教育界及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首演了王世光清唱剧《霜降之歌》之三《梦里失落的家乡在呼唤》、金湘交响合唱组曲《金陵祭》之五《凤凰涅槃》、石夫交响合唱《木兰辞》等;推出了大型诗剧《我的李白》、歌舞剧《走出一线天》、音乐剧《中国蝴蝶》等原创作品,并应邀赴京、沪及韩国等地演出,在国内、国际乐坛引起了较大反响。1-4.模式探索及其教材建设基础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为核心展开的“欠发达地区本科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虽是一个学院的改革行为,但对所有欠发达地区高等音乐教育均具示范和借鉴意义。在该《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两台一线”模式这一理论表述,并实质性地在本院教育教学改革中试行;在2003年8月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陈家海教授就该《方案》作大会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并得到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杨瑞敏、艺术教育处万丽君处长的充分肯定;本课题成果还被收入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该项目的核心成果之一。在与模式探索相配套的教材建设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艺6术学院在陈家海教授的带领下,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完成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丛书”的出版任务,该套丛书含音乐专业教材总计15种,在省内及某些中西部地区高校中被广泛;除此以外,学院教师还编著、出版了其他相关教材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