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冲击农村人口老龄化与贫困化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反哺的传统是否还能维续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由8811万上升到10055万人。5年间增加了124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7%。第二,农村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超过城市而且增长速度快于城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估计,2000年65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5631万,是城镇的1.7倍。截止2005年底,农村老人数量是城市老人数量的2倍多。即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近70%人口是农村老人(张修现,2007)第三,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导致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2000年按照常住人口普查,乡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8.1%,已经高于镇(6.0%)和城市(6.7%)的老龄化比率。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老年人口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城市中国社科院(2005):全国老年贫困人口数量为921-1168万人,其中城镇数量为185-246万人、农村数量为736-922万人。全国老年贫困发生率为7.1-9.0%,其中城镇老年贫困发生率为4.2-5.5%、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为8.6-10.8%。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农村人口“未富先老”问题更加严重,应对老年化挑战的基础更加薄弱。农村更为严重的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整体缺失之间的矛盾!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图8中国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1990-2007)0102030405060708019901995200020062007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形象地描述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它不仅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还是农民生活的来源,生命中依靠,是农民的命根子。那么土地是否能为农民带来保障?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作物价格不稳定农民收益难有保障农村这东西不稳定,您赶上菜价高啊,价钱合适,就能有一笔适当的收入,要赶不上呢,就赔了。昨打电话过来,一亩多地的生菜,给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连本都赔了。工钱都甭算,粪钱、肥钱、水钱,都砸了。我说不卖,根本就太惨了……农资价格飞涨、农业补贴效果甚微2004年,国家开始减免农业税,并给每个种田农户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补贴对农民增加收入是否起到作用.男主人告诉我,农资价格连年上涨,补贴效果非常微弱。就拿今年的补助,一亩地多少钱,你是看到这钱了,但是物资农资涨的超过这块了,等于这补助你还得往外拿。原来化肥一袋60(元),现在90多(元),一亩地使3袋,一亩就二百多。薄膜今年达到历史新高了,9块钱一斤,化肥今年不到新高,最高的那年,110(元)一袋,现在90多(元)一袋,但比头年涨多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寻求安定、老有保障,情愿以土地换社保是否有土地生活就觉得有依靠了?男主人说:这问题不能绝对了,因为你看不到那么远。你有土地,没准也养活不了你,比如要物资提高,种地赔本,等于倒贴给土里,给地里补贴钱,是不是?当然,农民必须就有土地,没土地你指什么为生啊。当我们问他是否愿意以土地换保障时,他说“愿意”,并给我们列举以土地换保障的多项好处:国家征地给一定的补偿啊,首先三险给你入了,养老、医疗保险都给你办了。除了养老资金,还有一定的土地补助呢。地给多少钱,国家有标准。你可以存银行,还可以参加其他保险,足够你用的了。自己种地,累着,还没保障。你这多少还有一个保险嘛。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土地收益和农民的生活当我们问到以后种地的收入会不会增加时,他说:这根据国家的经济调控吧。你要对农村干嘛点,农村就好点。我认为政府它对农村这块投入特少。虽说有土地,但土地得倒拿呢,它没打粮呢,粪投进去了,什么都投进去了。农资涨的超过了他投给农村的补助。你要真指着政府的这块,你根本就活不了。现在什么社会保障根本就没农村的,那城里头的低保,三百、四百一月,现在农村实行的那个最低生活保障就一百块钱一月。这还得相当干嘛的,那个也救不了。就这么说,给你了你花点,没给你,你还得活着。凭自己不就这么着嘛。反哺的传统是否还能维续反哺式的养老方式是父母依靠子女养老的养老方式。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是这样描述:当父母年老不能劳动时,他们就由儿子来赡养。即所谓“养儿防老”。家庭养老一直被认为是农民养老主要模式,而且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在农村提倡并继续保持这种养老模式。但关键的问题是在现阶段农村是否还能够保持这种传统?特别是当农村年轻一代已不愿意务农,而外出打工或落户城市成为普遍现象时,反哺传统靠什么维持?农民应该选择什么方式养老?生育观念的变化与对子女职业的期望同意家庭子女数不超过两个的占96%。在子女性别上,65%的人认为男孩、女孩都一样。这与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系。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民对子女期望的根本改变。跳出农门的期望来自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这不是十一放假,你说我这闺女,清早四点钟起来拔茴香,这娘俩干了一天,起一大早去卖,这得卖了12块钱。要说农村他挣点钱真不容易。所以说为什么孩子都愿意上城里头去,这差距大了,我跟您说,这地,没法种。你说这农民出的工价不值钱啊!过三十年也达不到北京现在这水平。我们现在这情况,只能指着孩子出人头地了。不能孩子跟咱们这代人似的,还干这低级活吧。他出去之后,我们也能跟着沾点光啊。英格尔斯在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性格的关系时指出:经过急剧社会变迁的父母,都会寻求用与本人成长迥然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实践中有目的地进行调整,以训练孩子更好地适应父母眼中变化着的世界的能力。土地的低回报和城乡巨大的差距,让农民再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养老方式的选择有65%的村民同意或部分同意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不同意的仅占6%。同意自己存钱养老或参加养老保险的有50%。显然,多数农民已经不愿意依靠子女养老,他们更愿意选择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或靠自己存钱养老。子女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弱化。至少在这一代中年和老年农民眼中,他们已经认同社会化养老方式,不再把子女作为年老时唯一的依靠。关于依靠孩子养老问题,几个农户都说养孩子不是为了让他们干农活,而希望他们比父母生活的好,出人投地,父母也只是跟着孩子沾点光。而不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要真收入高还行,他要真象我这样几百块的干嘛使。现在要在城里头上班的话,一千多块钱,够他用的就不错了,什么东西都这么贵。他开销还很大呢,还有钱给你啊!农民们说不愿给孩子增加压力,而且孩子以后收入有限,靠孩子养老是靠不住的。农村的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种试点模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986年,“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从1992年1月3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到1997年底,有80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表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A参保人数(万人)8025800061725995.154625428537854425374B基金结存(万元)166.2NA195.5216.1233.3259.3285310354C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万人)351773576836043365133687036546352693397032561参保率A/C22.822.417.116.414.814.915.21616.5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制初期(1986—1992年)第二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初期(1992—1998年)第三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衰退期(1998年以来)四种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烟台模式烟台模式是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施后国家试点探索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以政府倡导和扶持为特征的“准商业保险”模式。这种模式坚持“政府倡导、个人自愿、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的原则,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收定支。农民参保政府不补贴。政府只对被征地农民视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农民失地时以城镇低保标准为依据,目前按领取220元测算。一次性征地过半,人均不足一分地的,由政府全额交;人均不足三分地的,由政府交30%,个人交70%;政府所交金额从土地补偿款和土地经营收入中列支。农民参保缴费不设上下限,多交多回报,少交少回报。这种模式有别于商业保险的是:政府倡导并推动工作的开展,可节省高额的营销费用;农民领取养老金免交个人收入调节税,参保的回报较之商业保险的高。烟台模式缺陷是,政府不补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农保机构自收自支,基金增值压力大;农民参保不设基数,缴费少的不能真正发挥养老功能,缴费多的则无条件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形成了有利于富裕阶层的不公平社会机制四种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一种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模式。这种模式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财政补助和兜底。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支定收,各县(市、区)根据自己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缴费基数。基本上以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为基准,个人最低交6%,村集体、乡镇、县(市、区)补助12%。个人交费设上下限,最低不低于6%,最高不高30%。这种模式采取行政信誉支持的方式,财政补助资金可先行挂帐(或称“空挂”),视情况分期支付到位,但必须兜底。青岛模式中农保机构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种模式由于有了政府的扶持、补贴和兜底,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较高,但此模式的财政补助没有真正到位,对后期财政兜底的压力较大,对政府的信誉和政策的连续性是个考验,如果挂帐成了真正的“空挂”,则会给社会稳定埋下祸根。四种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广东模式广东模式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份和集体股份来实现对曾在乡镇企业工作过的老年工人的保障。该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有效保护农村乡镇企业老年人口的权益,增强整体制度的灵活性。其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制度运行的好坏需要以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基本保证,另外对于那些没有在乡镇企业工作过的老年人口不能提供养老保障。四种农村养老保险模式: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在于“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是一种多种保障措施并存共同发展的模式。苏南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集体补助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规定的10个等级,而是依据当地基本生活水平进行规定,此举可以充分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准,同时为日后城乡统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老农保制度设计的问题管理水平低大多数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当地的民政部门独立管理的,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控制监督地方的民政部门又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当地民政部门或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便时有发生老农保制度设计的问题制度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一哄而上,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实行“养老保险一票否决制”,凡要求县改市、乡改镇,要求扶贫、济贫款和参加双拥评比的地方都必须完成社会养老保险的任务,于是,基层部门采取行政措施来强力推行养老保险,对不参加者给予各种各样的处罚,还有的乡强调村组干部、党团员起带头作用,并要求每人要发动一定户数的农民投保,按户计酬老农保制度设计的问题保障水平低农民多数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按1997年全国历年累计的8200万人农民投保的120亿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