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诗文概况1.研究概括明诗不被重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鲁迅曾经说:“好诗被唐人做尽”。闻一多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上也就完了。”七子派及其复古运动常遭贬低明代散文研究还有待深入2.基本特点作家和文集增多文人社团活跃,文学流派林立,更替频繁复古风气浓厚民歌成就突出总的成就不值唐宋,但有几点是远超过前代的。三多现象其一,作家作品数量。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仅录于《明诗综》中的诗人三千四百家,著录于《千倾堂书目》的明人别集四千九百多种。数目之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但众乏大家,成就不是很高。其二,流派林立明代诗文流派是非常之多,划分的方式也很多。有兴趣型、地域型、政治型。其中以主张型影响最大。其三,主张众多。明代诗人处于文学突变时期,虽无大家,但想法很多。事实证明,文学论争太少了过于寂寞,太多了容易混乱,还是中庸的好。二.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1.明初诗坛:宋濂、高启、刘基“吴中四杰”台阁体茶陵派2.明中期前七子(北方文坛)吴中四才子(南方文坛)唐宋派后七子3.晚明公安派竟陵派复社几社晚明小品文第一节明前期诗文创作元末动荡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感情的蕴积,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充满着激越奔放的诗文。自洪武至成化百余年间,在峻厉严酷的政治手段的威胁之下,文人奴性品格占据了上风,缺乏超迈前人的气概。一、明初三杰(一)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据《明史》载,外国贡使多知其名,常问候,以重金购其文集。其一,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写人记事,简洁生动,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一二件典型事例,寥寥数笔,突出人物形象。还善于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使是非善恶自见。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等。其二,其文学观比较保守,主张继承唐宋古文家的“文以载道”的观点,对道之外的内容加以排斥,缺少一种包容的气魄,有浓烈的卫道气息,因而,他也成了后来台阁体的先声《王冕传》以晓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元末遭时不偶的“狂士,一个藏器待时的诸葛亮式的隐者。《秦士录》刻画出邓弼豪爽粗狂的个性,文末在慨叹邓弼空负一腔抱负的同时,寓有对元末社会人才受压制状况的的愤激之情。《送东阳马生序》是他颇有教益的一篇杰作。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二)刘基被称为一代宗师。政治地位高,名声显赫,元进士,任江浙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隐,又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以超人的智慧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官至御史大夫、弘文馆学士。作为文学家,诗、词、文皆有成就,但诗词不及高启,散文不及宋濂。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其特点有二:其一,现实性、批判性强。通过寓言的形式,揭露社会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和拯救时弊的政治愿望。其二,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这些文章继承了先秦历史和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艺术传统,把要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又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文字简洁。(三)高启高启(1336——1374)高启与杨基、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最具悲剧性的诗人。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坚辞,仍归田里。朱元璋以为他肯不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思想控制较为宽松的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欣赏雄健昂扬、俊逸儒雅之美的审美趣味。如他作于至正十八年的七言歌行《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梅花》九首其一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青丘子歌》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屣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雾滋华英。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但愁欻(xu)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诗人以近乎浪漫的笔调自述他恃才傲物的疏狂个性,既表现了全身远害、淡泊自甘、争取自由发展的处世态度,也反映了他把写诗作为平生最重要的事业而自得其乐的情景。《岳王墓》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诗人慨叹岳飞的北伐事业被最高统治者所破坏,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全诗慷慨苍凉,悲壮沉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高启诗风爽朗明净、刚健清新。因为死于壮年,高启“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的拟古才华没有能得到熔铸洗炼,但他“能于模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四库提要》),也就是说,高启能在古风古貌中清晰地显示出情感的“自我”,避免落入拟古不化的窠臼。二、台阁体与茶陵诗派(一)台阁体永乐、弘治前后,诗坛上出现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三杨”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先后官至馆阁大学士。所作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位,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歌。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实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当时追随者极多,这种诗风先后流行了一百年左右。(二)茶陵派李东阳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湖南茶陵人,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少师、大学士。在成化、弘治年间,他以台阁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有声望。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第二节明中期的文学复古弘治至隆庆(1488——1572)近百年,明王朝转向腐败衰落,农业文明向着工商文明转变,文人的精神观念发生裂变。这种裂变在思想界表现为阳明心学的勃兴,在传统的诗文领域表现为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的趋向。文人的理想抱负萎缩,政治离心力增长。明代诗文领域内文学复古流派的出现,体现了明中期社会文化思潮渐趋活跃的一个侧面。一、前七子明中期诗坛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变化的特征就是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是前后七子和唐宋派。他们希望从文学遗产中寻找改变文坛寂静和僵化的药方,寻找推动文学发展的动力。一、前七子其一,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七人皆为进士,其中康海还是状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整体学历最高的一个文学流派,皆在朝廷为官。)其二,两个论点:一是,复古论。提出了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口号。从古诗中去寻找改变台阁体空洞无物的方法。反对宋诗,认为文学越古越好。二是,主情说。不满理学风气盛行,提出“真诗在民间”的主情说。论点的提出是因为对文学的现状不满和对文学本质的思考,也反映了七子的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发展轨迹。由于过分重视古人的法度格调,也影响了作者情感自由充分的流露。其三,内容。第一,大量的拟古之作。有时显得内容空洞和情感浅薄。如李梦阳诗中总喜用常用的词和风尘”。第二,反映时政、干预时政,前人用过的词,特别喜用“风尘”二字,故称他为“李有较强的使命感、危机感和批判意识。写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吏治丑恶、宦官专权的作品。反对台阁体的一味粉饰太平的做法。第三,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李梦阳一生与许多商人有过密切的交往,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不少的商人。。李梦阳对宋人大加抨击。他认为宋“无诗”而且“古之文废”,以李梦阳为主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意义一是要隔断同宋代文化主流——特别是理学——的联系,二是为了追求所谓“高格”。所以,李梦阳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在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二、后七子到嘉靖(1522—1566)初,前七子逐渐偃旗息鼓,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出身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举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的文学复古旗帜。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加谢榛、吴国伦,称“后七子”。其中王世贞影响最大。李攀龙、王世贞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否定了汉以后的全部文章。一方面,他们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的创新,造成严重的束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七子也很快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三、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吴中(苏州)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自明中期始城市经济又特别发达的地区,它所孕育的文学自有一种地域和时代的特征。一般说来,吴中诸子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关怀不像李、何那样热切,而对于个人在社会中遭到压抑的感受却特别敏锐;他们同商业社会、市民阶层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而也更敢于肯定物质享乐的要求。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做田。四、唐宋派1、名词解释:1、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唐顺之说:“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与王遵岩参政》)王慎重也说:“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祐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2、理论主张:其一,复古。但与七子不同,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复唐宋之古。他们以为秦汉之文,即不通顺又无生气。王慎中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