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知识点一、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内液(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淋巴(又叫内环境)组织液内环境2.组织细胞(如肌肉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环境:血浆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温度:37℃左右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酸碱度:PH为7.35—7.45(缓冲物质:HCO3—、HPO42—)渗透压:溶液浓度越大,渗透压越大,吸水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注意:不能写恒定..)5.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与内环境稳态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浆淋巴组织液组织细胞必修三知识点二、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后者包括树突和轴突两种。轴突或长的树突外包髓鞘,构成神经纤维。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这一过程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不能颠倒)4.神经调节的类型: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的)5.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6.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双向的,在神经纤维之间为单向的。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成传导。兴奋在两个神经纤维之间传递时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9.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该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是单向传递的:即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突触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两种类型10.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11.人体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一般来说,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必修三知识点12.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为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听觉性失语证;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失写证;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失读症三、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2.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3.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2+H2O+能量肝糖原11分解————→1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1转化————→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4.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6.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幼年期分泌少会得呆小症(智力低下),成年期分泌少会得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期分泌过多会得甲亢,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是碘。7.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幼年期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智力正常)。8.性激素包括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分别由卵巢和睾丸分泌。9.协同作用(作用相同)例: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拮抗作用(作用相反)例: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10.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是连接神调节与激素调节的枢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血糖(0.8—1.2g/L)必修三知识点促甲状腺激素反馈↓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所有细胞11.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2.体液调节:慢,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动物体的的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般情况下,以神经调节为主。13.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14.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四、免疫调节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免疫细胞:B细胞——骨髓中产生,骨髓中成熟1.免疫系统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中产生,胸腺中成熟抗体——浆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溶菌酶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2.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每人都有,生来就有)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后天获得)3.体液免疫(浆细胞或称效应B细胞→抗体)记忆B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二次免疫效应B细胞→抗体(化学本必修三知识点质:蛋白质)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记忆B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吞噬、消灭5.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6.常见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7.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简写AIDS),由艾滋病病毒(英文简写HIV)引起。该病毒破坏T细胞。其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母婴、性接触三种途径。五、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尖端的下部。2.植物的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弯曲部位:尖端的下部3.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5.植物的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长得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长得慢,故向光弯曲。6.生长素的作用: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7.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株:根芽茎必修三知识点8.顶端优势——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应用: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9.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体现。10.无籽番茄的培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1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12.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作用:(与生长素类似)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的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作用——催熟13.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催熟;赤霉素——处理芦苇,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用于啤酒生产。处理大麦,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青鲜素——(有致癌作用)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的贮藏期(抑制发芽)六、种群和群落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估算植物及移动缓慢的动物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估算快速运动的动物则用标志重捕法。2.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一般为1m2的正方形,常用的取样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边缘个体的处理:取相邻两边及其顶角(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第1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4.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5.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必修三知识点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诱杀某些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6.“J”型曲线——理想条件:气候适宜,食物充足,没有天敌“S”型曲线——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S”型曲线中的最大值称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1/2K时,种群增长率最大,适合渔业生产的捕捞。7.“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实验过程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稀释后计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计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8.种群——一定区域内一个物种所有个体群落——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即所有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无机环境(即群落+无机环境)9.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四种。10.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中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光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空间有关。在水平方向上,植物常呈镶嵌分布。11.群落演替的最基本顺序: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演替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森林。12.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未有过植物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等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3.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结构(即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生产者:主要是光能自养生物:绿色植物,还有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根瘤菌、猪笼草必修三知识点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有蜣螂、蚯蚓(2)营养结构食物链(捕食链):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箭头方向:被吃的→吃的营养级: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食物网4.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6.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或生产者的同化量)动物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7.生态农业的优点:环保、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8.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9.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C有机物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碳酸盐10.与碳循环有关的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物理信息:光、声音、温度、湿度等如蜘蛛网的震动11.信息化学信息:易挥发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12.信息传递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14.生态瓶(生态缸)要营养结构要合理,要密封(不能通气和投放食物),放在有光线的地方。15.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