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全国电大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本课程7个学分,计划课内学时126,分为两个学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法和教学设计等的主要内容。上册内容着重涉及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是指用以采集、存储和交流信息的电子技术,它以扩展人类信息功能为目的。涉及感测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典型代表的科学技术。第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课程整合。2001年底;2003年底;2005年底第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2005年底前,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都能上网,2010年以前争取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1)五种能力:·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九条标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那就是信息处理、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从历史看,教育技术与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密切相关。例如,始于20世纪30年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当时新兴的电影、幻灯等技术的教育运用发展起来的。后来20世纪中叶兴起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与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与技术完善紧密联系的。今天,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音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的新近发展在教育上的应用。未来,能够用于促进和支持人类学习的新科技,都将是教育技术研究与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深化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内容。同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提高教育效果,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教育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改变的)方式1.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2.信号只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同一个信息即可以用这种信号载荷,也可以用那种信号载荷。3.数据只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而且不是唯一的形式。4.情报在汉语中只是一类专门的信息。信息一般划分为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两种最基本的类型。本体论信息,就是这个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与物质紧相联系又互有区别。认识论信息,就是认识主体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所能感受到的内容,包括这种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内容和效用。从认识论意义上来理解,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受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本体论信息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信息是第二位的。语法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化关系,这是最低层次的认识论信息;语义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逻辑含义,这是较高层次的认识论信息;语用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认识论信息。一般说来,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是密切相关的,当认识和研究一个事物时,人们多是遵循从语法、语义到语用的认识顺序。先验信息,是认识主体在观察之前通过某种途径所感知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认识主体具有记忆能力);实得信息,是认识主体在观察过程中实际得到的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认识主体具有学习能力);实在信息,是认识主体在理想观察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即事物实际的运动状态与方式。再生信息,认识主体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主体向外部世界(包括向其它主体)输出的信息。主要包括: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相对性、抽象性、依附性、动态性、异步性、共享性、可传递性、可变换性、可转化性、可伪性等。首先,信息是宇宙万物有序运行的内在依据。其次,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介。第三,信息是维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因。第四,信息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第五,信息是管理的灵魂。信息资源是由信息内容、人、符号、载体四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其中,信息内容是信息资源的基本核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利者,符号是人生产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媒介和手段,载体则是储存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物质工具。换言之,信息资源是人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创造过程之后以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包括人的大脑)上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智能型;有限性;不均衡性;整体性潜在的信息资源是指个人在认知和创造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它们虽能为个人所利用,但一方面易于随忘却过程而消失,另一方面又无法为他人直接利用,因此是一种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现实的信息资源则是指潜在信息资源经个人表述之后能够为他人所利用的信息资源,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社会性,通过特定的符号表述和传递,可以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广泛地连续往复地为人类所利用,因此是一种无限再生的信息资源。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中心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群体。信息论到信息科学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狭义信息论。即申农创立的信息论。第二个阶段是一般信息论。第三个阶段是广义信息论。信息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信息的本质并创立信息的基本概念;(2)建立信息的数值度量方法,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度量方法;(3)研究信息运动的一般规律,包括信息的感知、识别、变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检测、施效(信息施效可以理解为是指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所进行的控制和调整。这种作用称为施效)等过程的原理和方法;(4)揭示利用信息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系统优化的方法;(5)寻求通过加工信息来生成智能和发展智能的动态机制与具体途径。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信息方法的作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方法揭示了机器、生命有机体和社会各类事物运动形态之间的信息联系。第二,信息方法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新的规律,对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说明。随着信息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推广,人们可以用信息的观点对某些现象做出科学的说明。第三,信息方法为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经营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2.提高人类社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1、辅人律--以满足人类需要为中心2、共生律--以人类信息运动规律为依据3、倍增律--以摩尔定律为标志人工智能技术AI(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使计算机逐步具有类似人脑的某些智能,即能理解外部环境,提出概念,建立方法,进行演绎、归纳、推理,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具备自学习、自适应功能等。AI技术代表着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一个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人类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知识,特别是那些从实践中长期摸索出来的、鲜为人知的经验性知识。就是说,要想使计算机工作得像人类那样好,首先必须为它提供人类专家所具的那些专门知识。多媒体技术就是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等信息媒体与计算集成在一起,使计算机应用由单纯的文字处理进入文、图、声、影集成处理的技,其核心特性是信息媒体的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信息技术使学习产生的变革:阅读方式的变革、写作方式的变革、计算方式的变革、教育时间的变革、参加制定学习计划与自主学习和教师变为学生顾问。1946年2月15日举行了计算机的正式揭幕典礼计算机的发展: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属于正在发展和尚未完全定型的一代计算机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广义上,计算机文化是对计算机在人类文化领域中反映出的种种现象的概括和计算机在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社会文明、以及人类未来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表述。狭义上,它属于在计算机学科教育知识领域,指普及性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具有全民素质教育的内容特征。计算机文化概念的初期形成是在1981年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计算机文化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计算机文化都将以作为一种文化的内涵而存在,作为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为所有的教师、每一位知识分子、乃至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的分类:1.按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分类:分为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和模拟式电子计算机。2、按用途分类: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两大类。3.按处理能力、运算速度、存贮容量等指标分: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大类。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信息处理是计算机应用的最重要方面。2、实时控制也称过程控制,是指用计算机实时检测,按最佳值实时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或自动调节。3、计算机辅助系统指利用计算机帮助人们完成各种任务的系统。4、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5、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e,简称CAM)6、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结构模式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实际计算机硬件系统分两大部分:主机和外部设备。主机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系统总线等。外部设备主要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等。个人使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由主机、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等构成,如果需要,还可以连接其它设备。中央处理器(CPU)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为CPU内存储器一般,把在计算机主机中起记忆作用的部件叫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内存储器是CPU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也称为半导体内存。内存根据其功能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内存RAM两种。总线(Bus)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件之间采用总线相连,用作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信道,允许各部件共同使用它传送数据、指令、地址及控制信号等信息。微型计算机的总线安装在称为计算机主板的装置上,分为外部总线和内部总线。外部总线是指CPU和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有三种: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内部总线用于CPU内部各部件之间的连接。软盘和软盘驱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显示器;打印机;键盘的操作与使用;鼠标;计算机的软件(Software)系统指计算机中实现资料信息处理的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的有关文档资料的集合。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分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与语言翻译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通常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CPU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文件管理。编写计算机程序所用的语言称为程序设计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机器语言是最低级的语言,计算机硬件系统能直接识别,而不需要翻译。由于机器码指令是用许多二进制数表示的,编程人员需要费很大精力去熟悉记忆数字代码。编程时,程序员需要自己处理每条指令,并且必须清楚地记住编程过程中每步所使用的工作单元处于何种状态。“高级语言”。高级语言基本上摆脱了语言对机器的依靠,相对独立于机器,由面向机器改为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其中所用的符号、标记更接近人们的日常习惯,便于理解、掌握和记忆。如BASIC、FORTRAN等。汇编语言仍然是一种面向机器的语言,它比较接近机器语言,保留了机器语言的每一条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部分组成的形式。虽然它比机器语言直观,容易查找错误,但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运行,必须将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出结果。翻译工作一般都由计算机厂家提供的汇编程序来完成,翻译的过程就叫做“汇编”,这也是汇编语言名称的由来。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一样都依赖于具体的机器,所以被称作“低级语言”。应用软件是为实现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而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可以分为通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