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段亚莉,孔祥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坚持以人为本,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153(2009)01—0094—02[作者简介]段亚莉(1981—),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生处教师。孔祥学(1980—),男,山东曲阜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基础部教师。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学生的个体需要来引导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简言之“,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理念。1、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1]。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无一例外有着被重视、被尊重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非常强的表现欲和自尊心,他们富有个性、追求自由,希望被人肯定、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人都具有使自己趋于完美、求得“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突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勇于追求理想,体现自我价值的心情极其迫切。在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大学生会去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还包括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兴趣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各项需要开展工作。2、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活变化发展极其迅捷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造成了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的社会环境,个体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绝对不行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综合素质。3、以人为本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逐年深入。一方面现在大学生要缴费上学,政府部门不再实行“统、包、管”的就业政策,毕业后要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工作,到处充满了竞争。因此,受教育者把学校的教育、知识的学习与个人的兴趣、利益、价值取向、未来前途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有理由要求学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要求教师为其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我们当前最为需要但又很缺乏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发掘学生个体的潜力,自觉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意识、自立精神,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健全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2]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创新途径一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的落脚点是要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有效的、可行的。首先,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缓解大学生经济困难。第一,高等院校应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同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定和归档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调动银行贷款积极性,以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助学贷款来顺利完成学业。第二,将对大学生的经济助困与精神助困相结合。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尤其在西部不发达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仅仅依靠国家和学校的财力远远不能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问题,因此,还要通2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教育,如创业教育、贫困生专访、“爱心家园”网站、立志专栏等,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贫困大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同时开辟多种渠道,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如结合“爱心助学”、爱心家长和贫困生的“合家欢”活动,结合回报社会的义务家教活动,对贫困生进行爱心教育、立志教育等,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时取得良好的效应。其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及校园就业网,将最新就业信息提供给广大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回访,便于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调查,同时可借助往届校友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形成新老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三,高校建立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3]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而且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德育教育的新天地。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全面加强高校的党建和团建网站以及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媒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其次,要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三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教学工作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和体现。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大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给他们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院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学生权力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否则,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确立,也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政治化,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等大道理的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事实教育。因此,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放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上。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很大冲击。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基本具备民主、平等、积极进取、诚信守法等意识。但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1)学生压力普遍增大。这些压力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父母期望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压力等等,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2)自我中心主义增强。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长在国家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因学习成绩优异等原因曾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心、关怀和宠爱,使他们在做事、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感受、情绪意向和爱好出发。(3)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形式、利益关系、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应从大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真心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积极给予正面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最后,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应当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态度。工作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淡化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位。教师还要根据个体差异分别对待学生。每个学生的性格、3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教育者应秉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应当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四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5]参考文献:[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186.[2]杨建.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6-49.[3]亓光焱.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黑河学刊,2006,(2):69-72.[4]张崇春.浅谈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12):82-85.[5]王丽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初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59-63.(责任编辑:王友才)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