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摘要: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字: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训一、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运动之后以中央领导恭亲王为代表的,在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为主的主张以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达到富国强兵,摆脱列强欺霸,进而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洋务运动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用工业的发展,也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先河。但是从生产制度上来说他还是采用封建制度,官员化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具备一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采用机器生产,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是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牵制,所以又具有对外依赖性,所以并没有达到“求富”“自强”的口号。洋务运动是清朝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清政府自始对西方人的到来怀有畏惧心理。原因之一,中国在军事上,是恐惧憎恶海盗的。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不精,对海盗不易剿灭其根据地,甚至于不能发现其根据地。原因之二,中国虽发明火药,却不能制成近世的火炮。而西方人不仅铸造枪炮,而且他们的船舶也比当时清政府的船舶高达。原因之三,西方人来到东方,自然都是些冒险家,不免又暴横的行为,而且通过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更增加了中国人得畏恶心理。当时的现代化浪潮从欧美席卷到世界,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把各民族连为一体,而当时清政府疲于对付捻党,太平天国。“海盗”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畏惧憎恶的心理压力下没有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洋务派们提出了应变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这一思想最早提出的是冯桂芬,1861年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奕忻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策在于练兵”,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器之器”再到1898年洋务官僚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都是在补充以及系统阐发说“中体西用”。但用这种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种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它是一种即肯定新价值又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所以“西用”的军火武器以及后文提出的近代企业新式学堂,不能达到维护“中体”这个古老封建王朝的目的,这也为之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下了定论。为了实现自强的口号,1865年在兴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至1890年张之洞再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但是这样又无法解决原料核燃料以及运输的问题。于是李鸿章又喊出了“求富”口号,20年间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但大都是官督商办的方式,主要涉及采矿冶炼,纺织,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仅仅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变到近代企业,新式军队的兴办与建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很多新式人才。这冲击了当时的传统思想,开阔民众事业,对国民追求新知起到了积极作用。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清政府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还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首先新的生产力与封建制度不相容。这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是不可能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有才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贾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其次,洋务运动是无法摆脱对外国技术经验的依赖。比如张之洞建立汉阳钢铁厂,订购了英国机炉却没有原料和燃料,在开采王三石煤矿时因积水问题就白白浪费五十万两白银。另外国外资本主义不可能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必然在技术设备方面做手脚。再次,当时的中国官场仍没有摆脱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的恶习,并且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下大小官员根本不懂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企业根本无法运行。商人们没有发言权又要承担运营亏空,所造出的船舰枪炮质量低下。在甲午海战时,主舰开炮后舰桥竟被震断。国防不可能得到提高。洋务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注入了新血液,但在封建制度下不会为民众找到摆脱贫弱,更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三、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必定会走上失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实际上,洋务运动是一次彻底失败的运动,他没有能让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仅仅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正因为这种阶级局限性,而让洋务运动最终成为了一次彻底失败的运动。主观原因比较复杂些。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思想的领导核心,导致了晚清王朝无法靠自己来革新不合时宜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无法成功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晚清对社会现代化转型探索的失败,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固然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但软弱平庸的领导核心也助长了这种制度的腐朽程度。因此,晚清中国不可能象同时代的日本那样,通过自我变革达到自强,并最终完成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任务。客观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和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另外,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会遏制洋务企业的发展。同时,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因此,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虽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洋务运动的主管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却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参考文献:刘保均:《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9期。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徐泰来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记》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敦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