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由于我们条件所限,学生做的实验相对很少,在实验操作和实验计划的制定相对欠缺,只是初步掌握了探究活动的些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较少。所以本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四)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二、说教法探究实验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三、说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四、说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1)让学生细细咀嚼老师课前准备好的馒头块,说出感觉。强调注意细细体会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说出馒头会变甜)(2)提问:馒头变甜和哪些因素有关?2、做出假设,设计实验(1)提问:“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参与了该过程?”(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从而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腺的分泌都有关系。(2)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馒头变甜如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的话,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学生根据书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法,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一定是淀粉变成了其他成分,这里就要用到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从而起到教学主导的作用。(3)完善探究方案各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的根据,各组共同讨论可行性。小组交流时,让学生重点说清楚:本小组实验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控制变量?采用怎样的方法?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交流后,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3、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表达交流,归纳总结让代表说出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现象的原因:如哪个装置中的馒头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得出结论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个实验现象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总结: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对馒头变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唾液。淀粉酶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6、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