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节秦汉散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节秦汉散文一、秦代散文1、秦代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点光芒只有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秦逐客书》李斯与《谏逐客书》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李斯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与远见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帮秦王灭了六国。建议秦王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此外,“焚书坑儒”,也是李斯建议为打击儒生、诽谤朝政的倒行逆施,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非常措施。2、刻石铭文。两汉文学概说一)、汉代文学发展的政治历史环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取士制度;帝王(武、宣、元)对文学的爱好;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乐府、东观、鸿都门学)二)、汉代文学创作的兴盛汉赋:“汉赋四大家”散文:史传文学。《史记》、《汉书》诗歌: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二、西汉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政论散文、史传散文1、政论散文汉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繁荣期,汉初,论说散文繁荣。西汉论说文都是奏、疏、表、策之类的应用文,是探讨政治问题、表达政治见解的说理散文,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其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和《陈政事疏》。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腰斩于长安。贾谊的晁错的代表作有《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和《言兵事疏》。两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设立,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社会风气。两汉经文之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刘向。董仲舒《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为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刘向《说苑》、《新序》是其代表作。三、东汉散文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超班婕妤才女班昭班固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实录精神着力刻写忠奸形象。官方直接干预,有思想局限。东汉时期政论散文再度出现创作热潮。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西汉中期后,中国古代散文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司马迁继承前人的史学传统,并在前人作史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写出了兼有史学、文学二性的不朽之作《史记》。班固受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写出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第二节、《史记》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人,据王国维考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可确考,大约在汉武帝末年左右。对于其生平,主要了解以下几点。其一、家学渊源和父亲司马谈对他的影响。其二,广泛的阅历。其三,遭李陵之祸。二、《史记》常识.《史记》的体例和记事起迄年代《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6千500字。司马迁说他著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史学、史才、史识、史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三、《史记》的艺术成就1、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1)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人物形象特点。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展示人物性格。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4)运用个性化语言,活化人物形象。5)运用“闲笔”,交代人物性感。6)“互现”法的运用,补足人物全貌。“互见法”:《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纪中未写,而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人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2、《史记》的悲剧艺术3、《史记》的语言艺术四、《史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第三节汉代辞赋一、辞赋的产生(一)铺陈、敷布。《诗经·大雅·丞民》:“明命使赋”,《毛传》云:“赋,布也。”(二)作诗。《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三)诵读,特指没有音乐伴奏的韵文朗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战国时由于荀况最早以赋名篇,赋就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而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名称了。开汉赋先导的是战国末年楚人宋玉。《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二、秦汉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一)汉赋发展演变的三阶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1.西汉前期以骚体赋为主,杂以咏物小赋,并开始向汉大赋转变,是为汉赋形成期。代表作家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服音)鸟赋》。2.西汉中期(即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是汉大赋蓬勃发展的时期,间有骚体赋和小赋,是为汉赋鼎盛期(1)代表作家作品西汉前期:枚乘《七发》。西汉中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这是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发展成熟的典型性代表作品。西汉末期: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东汉前期:班固《两都赋》。东汉中期:张衡《二京赋》,被称为京都大赋的“长篇之极轨”。马、扬、班、张被后世称为汉赋四大家。左思《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张衡(2)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①多采用主客问答(对话)的方式,分首、中、尾三部分结构赋文,主客均为寓言式的人物。②句式上韵散结合,“兮”字调基本消失,散文意味浓重。③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显著特点是“铺采摛文”(《文心雕龙·诠赋》),规模宏丽。第一,描写面面俱到,力求穷形尽相。第二,极力夸张、类比、想象丰富。第三,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使本来宏丽壮阔的场面,更加具有雄厚充沛的气势。④内容上则以宫殿、游猎、山川、京城等宏大事物为题材,以夸耀帝国之声威,歌颂统治者之功德为主题,往往篇终寄托讽谕帝王励精图治的思想。3.东汉中叶以后,汉赋的创作主流是抒情小赋,是为汉赋转变期(1)背景东汉社会政治日益腐朽黑暗,以点缀升平,“润色鸣业”为旨的汉大赋就失去了用武之地。(2)东汉中叶以后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作品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嫉邪赋》祢衡《鹦鹉赋》第一节、秦汉诗歌的发展一、概述秦代诗歌几乎是空白,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传说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二、汉代乐府民歌1、汉乐府诗的内容、体裁、特点乐府的概念及演变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汉乐府诗的收集与保存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内容:汉乐府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正如班固所言:“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如《妇病行》、《东门行》等。(2)揭露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古歌》等。(3)反映了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如《上邪》、《有所思》、《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思考:采蘼芜中的女子与《氓》中的女子形象有什么不同?(4)揭露上层社会荒淫腐朽的生活。如《陌上桑》陌上桑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太守夫人怎么会采桑?采桑女为何有如此华丽的服装?《诗经》的“桑中”与汉“桑中”意蕴发生了什么变化?《秋胡戏妻》与《陌上桑》的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2.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成就(1)继承与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3)开始使用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4)体制的开拓与创造。3、《古诗十九首》的体裁、特点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题为“古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作者为东汉时期的一些中下层失意文人(1)《古诗十九首》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而为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曲婉地传达出深沉的寄托。(3)《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生动妥贴,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4)《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