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徽县二中孙亮亮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们徽县二中理化生课题组在原有基础上对“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研究和有效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现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学困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抓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2012年徽县提出了课堂建设年的目标,学困生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的转变学困生关系到高校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学困生转化途径。因此本课题组在2012年确定了“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随着高校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的1.从目前的教育来看,学困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尤其是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大,学困生数量也是连年上升,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旦弄清,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转变学困生的途径。学困生的转化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爱学习、好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2.就“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全国各地都有研究,但是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且有一定的局域限制,这正是课题要研究的地方,要研究我县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同时寻找适合我县的学困生转化途径。3.研究“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县高校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大发展。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应用元认识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整理、收集已有的关于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了解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行动研究,具体运用了以下方法:1.文献法应用元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已有的关于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参照他人的研究和问卷调研情况,编制了适合我校学困生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精心统计和分析研究,探讨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3.访谈法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跟优秀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并做下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了解他们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分析,增强转化学困生对策的实用性。四、中学学困生成因调查与分析(一)中学学困生成因根据对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造成中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1.内因内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亦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中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素质不佳等。(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结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中每一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是按顺序进行排列的,后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上,与以前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以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学习任务没有掌握的话,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没有相关的原有知识作保证,学习过程是无法顺利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对于新的学习至关重要。(2)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己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所以凡是优秀的教师都会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于兴趣使然,而仅仅把它视为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种被动的学习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逐渐导致其学习困难。不同学困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尽管形成原因多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不喜欢,使得对学习的热情不高,求知欲不强,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最后导致学习的困难,因为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更加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形成畏难心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厌学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前提,而相反,不良的学习动机则是导致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对学习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动机不良,学习态度消极。笔者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的单向性关系。这也就是说动机水平可以影响学习,而学习成绩又可以增强或降低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困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就会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的动机水平,他就有可能努力去学习,相反,如果学困生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了,但也不一定或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会进一步降低其动机水平,他就不可能努力去学习,如果学困生虽然知道努力学习能获得好的成绩,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去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水平也会降低。学困生的不良学习动机和由此决定了他们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所持的消极学习态度是导致其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众所周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决定着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前预习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优生较学困生做得要好,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时间预习或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可见,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或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预习这一环节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的预习加上学习基础的薄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打磕睡、讲小话、吃东西等分散课堂注意力的不良嗜好,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学困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造成某些知识的缺漏,甚至错过整节课的内容,课堂是学习中最主要的环节,课堂上由于注意力的分散造成的内容缺失便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做笔记、课后作业、复习等都成了空话,长此以往,就使得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学困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碰到学习问题时不设法寻求帮助去解决,而是置之不理,使问题越积越多。部分学困生没有养成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会根据生理规律去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顾自己的生理的承受能力而加班加点的去学习,经常打疲劳战,结果使得白天没有精力学习,使得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不利的因素。2.外因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外因都通过内因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任务重、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等。(1)学习任务重笔者对高一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开设了9门文化课,另外还有信息课、文体课和劳技课等其它课程,因开设课程多,作业量大,每天学生上完课完成作业后基本没有时间剩余,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各学习环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导致了各科学习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身能力。同时,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对原有的薄弱学科进行加强和巩固,进一步影响了学习。(2)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理所当然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故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每个学生的潜质不同,老师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够。一个班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这使得教学只适宜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不适应。而一般的教师的教学只是照顾大多数的中等生。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一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或刚超过及格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一般,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忽视了部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当然也不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弥补其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产生的困难。②一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常常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同样也会因讨厌一个老师而不喜欢上他课。一些教师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处理不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不畅和对学生要求过高等原因而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师及其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产生了学习困难。③部分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措施不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生物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相关生物知识,这种将教学转变为单纯知识传授的行为,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④应试教育观念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学优生身上,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不够,甚至有歧视学困生的现象,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恐惧心理,滋生了厌学情绪,失去了学习信心,最终成为学困生。除主要的教师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包括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理念、学校学习风气、学校环境等等一系列其它的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老师。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学困生和学优生几乎不存在差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心且都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但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孩子的学习;反之,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