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川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特色工作报告之一以机制创新提升创模工作质量银川市地处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先天不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和考验。创模伊始,我们就重视创模规划、重视创模过程、重视工作创新、重视全市联动、重视环境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以“扎实、务实、真实”为创模工作要求,从创模实绩抓起,逐步形成“三大”机制,即创新的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创模水平和质量,确保创模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一、通过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构筑创模保障体系(一)强化组织领导机制银川市开展创模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上下整体推进的原则。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主管副市长主抓,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区、县(市)政府一把手为成员的创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亲自主抓创模具体工作。同时,各区、县(市)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均成立了创模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全市形成了健全的创模工作网络。在健全创模工作网络的同时,建立了三个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各创模责任单位负责人研究、通报全市创模工作2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部署创模工作;二是建立联络员通报制度,每星期由各单位创模联络员将本单位的创模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汇报市创模办,再由创模办汇总,分送市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创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时部署,安排落实;三是建立领导负责制。对重大创模工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重大环保项目建设,由市委常委、主管副市长全面跟踪落实。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形成了上下联动、运作高效的工作网络与机制。(二)强化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创模规划及创模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结合银川市实际,全面实行了创模目标考核责任制:一是将各考核指标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职能分解到各区、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再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岗位,并以创模责任书的形式明确主体、任务、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做到创模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二是将创模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将环境指标、创模指标纳入市委目标考核之中。严格执行《银川市“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行“环保目标一票否决制”,在年底考核中,完不成创模指标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评先选优。(三)强化督查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创模督查机制是确保创模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形成自觉的自查机制。全市各部门、各区(县、市)通过召3开创模联席会议,开展自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有效的督查机制。创模办每年定期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会同市委督查室、市督办、市人事局对全市创模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指导,对工作任务未按时完成的单位,由市五创办和创模办共同下达督办通知单,限期办结,并将检查结果在全市予以通报,检查督办结果作为年底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三是实施积极的群查机制。将创模的各项内容、责任单位在媒体进行公布,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相关创模工作,由广大市民、媒体监督各项创模工作的落实,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二、完善决策机制,将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通过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环境综合决策机制。我市建设、国土、规划、金融等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部门规划,制定出台部门管理文件、企业投资融资政策,各种评先选优之前,均会征求环保部门意见,对于重点工程项目,提请市长办公会议集体审议通过。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崔波同志多次明确提出“环保是项目的前提”、“环保部门否决的项目坚决不允许建设”,再次明确环保作为第一审批权的地位;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我市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为环保部门4参与综合决策的主渠道,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保护环境的着力点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丰富创模内涵创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群众是创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是一项需要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共同参与才能做好的工作。我市广泛地组织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在创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引导全民践行环保行为。为了提高全民参与创模,2007年我市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建立健全环保志愿者队伍。目前共有专业环保志愿者会员1万多人,前后共有3万环保志愿者参加了生态知识宣传、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等多项环保活动;推进环保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镇活动。在全市主要街道、乡镇设置环保监督员,对污染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动员广大市民参与环保行动;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银川电视台、银川环保网站每周发布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每月发布地表水监测信息,切实扩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每年在城区开展一次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满意率调查,及时了解公众对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调动公众参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二)以创模为载体,推进机关、企业、社区环保工作我市结合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从不同层面,广泛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优5美乡镇的活动:一是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与法律教育,通过开展环境法、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环境技术、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多方面的培训,强化企业环境意识,促进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启动了全市职工节能减排行动,在全市机关开展节能行动,要求机关职工全面树立节能意识,实践节能行为,减少能源浪费;三是在各类学校开展绿色教育活动。政府投资126.8万元购买了环境教育教材,开设了环保教育学习课程,并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地方课程。在全市中小学学生中开展环保征文比赛。创建成各级绿色学校65所,正在创建的有42所。在抓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绿色学校评价体系和创建环境教育选修课程研究,推进绿色学校创建理论建设;四是推行以奖代补新模式,推进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自治区、银川市配套相关资金,对创建成国家、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的政府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创建成绿色社区46个,创建成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5个,丰登镇被评为“国家级优美乡镇”。通过创模将环境管理能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公众参与创模热情明显提高,环保意识普遍提高。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成为市委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环保一票否决制”在经济决策与党政干部领导政绩考核中得到全面落实。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纳入全市诚信系统,创模时期已成为我市历史上企业主动参与环境管理的最好时期。6银川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特色工作报告之二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再现雄浑贺兰风采为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空气污染问题,近年来,银川通过优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环境空气污染。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活动启动后,我市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污染源的控制,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创模四年来,银川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每年均在85%以上,彻底告别粉尘污染严重的旧貌,打造出“天蓝地绿水清”的新形象。一、优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立协调发展新方向为有效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我市从优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入手,抓调研,抓规划,确立协调发展的新方向。(一)深入调研,确定环境空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方向。为准确摸清我市环境空气污染的具体情况,我市安排大气科研课题专项资金,成立专家组,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科研技术力量为基础,与南开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对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污染成因和特征,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污染控制目标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先后编制《银川市大气污染源解析研究7报告》、《银川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污染控制专项规划》等,为科学决策,统筹抓好全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二)完善规划工业布局,解决重点区域大气环境问题。西夏区位于我市西部,有中石油宁夏化工厂、宁夏荣盛铁合金等排放废气的大户,加上居住、工业、商业区交错混杂,局部污染明显重于其他区域,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为克服城市总体布局不合理所带来的结构性、区域性污染问题,改变过去“点源末端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我们确立“大思路、大规划、大调整、大整治,促新跨越、新布局、新环境、新发展”的思路,启动了《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将捷美化工等企业搬迁进入宁东基地,从源头控制了污染,腾出了市区发展空间,进一步缓解城市的环境空气污染压力。二、调整工业结构,安装脱硫除尘设施为消除结构性污染,实现从源头上控制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我市加大工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企业产品及工艺的升级换代,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环境空气结构性污染。针对西夏区工业基地建设早、布局不合理、大中型企业多、行业多、污染的点源多,改善环境空气环境质量难度大的现状,我市从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发展布局出发,确定实施西夏区工业区结构调整与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8(二)整治重点污染源,减轻环境空气污染。一是调整能源结构。创模以来,我市着重抓了宾馆、供热单位等一批低空污染治理,淘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大大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二是搬迁、关闭重点污染源。我市坚持在搬迁中改造落后的工艺、淘汰陈旧的设备,先后关闭了中石油宁夏炼化分公司化肥厂等三家大中型企业,为我市环境容量腾出了宝贵的空间。三是充分发挥污染治理设施的净化作用。我们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如银川热电厂引湿法束脱硫工艺,为热电企业的消烟脱硫作出有益的尝试。全市所有10吨以上锅炉安装水浴除尘设施。所有燃煤电厂全部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三、加强执法,严管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一是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从源头防止和控制大气环境污染。严格实施环境敏感区限批政策,坚决禁止能耗高、污染高、效益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对审批的建设项目,依法要求企业“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以新带老”和“增产减污”。二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大大气环境监管力度。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大气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新安装大气在线监控5套,大气远程监控3套,建成银川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争取执法装备资金600多万元,环保监测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三是严格环境执法,打击大气违法排污行为。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制定下达大气等环境监测任务计划。按计划对空气9质量、锅(茶)炉烟尘排放情况等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重点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促使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加大对29家重点污染源的突查突检工作,由政府领导带队组成的监察和监测组进行突击检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检查企业783家次,立案55家,结案55家,结案率100%。大力实施行政处罚,2008年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324份,收缴罚款73.2万元。四、拆除燃煤锅炉,推广清洁能源一是拆除整治污染严重,供热质量不高,居民反映强烈的燃煤锅炉。三年共拆除燃煤锅(茶)炉660台,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局部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针对这种特点冬季重点开展锅(茶)炉检查整治工作,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违反规定燃用高污染燃料等使用锅(茶)炉的单位,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或限期整改。二是推广清洁能源,推进燃料结构调整。创模以来,全市新增天然气面积62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40多万平方米。天然气入户达到15.9万户,占全市总数的53%。新增餐饮业清洁能源用户215户,全市区内餐饮业使用天然气的单位264户,使用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