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性别批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8章性别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要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研究对象包括女性形象、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等:要求用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女性形象加以批判;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写作实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抑,提倡女性主义写作。亚当与夏娃丢勒[德国]1507年油画(耶和华)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对女性来说,向男性屈从是上帝的绝对律令。古希腊神话《伊利亚特》海伦女权主义(feminism)的兴起:法国——英美——日本——中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女权”显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利平等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的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弱化了“激进女权”的色彩。历史演变:女权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神权至上提出“人权”观念。彼特拉克、薄伽丘、蒙田、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在婚姻家庭领域呼吁“男女平等”。1890年第一次以英文的形式出现feminism,意指女性为获得平等的权利而进行的战斗。现代女权主义的诞生:奥林柏·德·古杰《女权宣言》(DeclarationoftheRightsofWomenandoftheCitizen)(1789)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A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an)(1792)这本专著反对妇女智力低下的说法,并要求在教育领域内男女平等,但并未要求扩大到政治领域的平等。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的主张得到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某种程度的响应。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到此为止可视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西方女权主义思潮都是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等人文主义思潮相呼应。这一阶段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围绕着解放和扩大公民权展开,包括选举权、受教育权、工作机会等。到20世纪初,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胜利告终。转折:二战期间和战后,欧美主要国家政府和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女权主义开始脱离此前的民主、人权等人文主义运动,独立成为一种波及所有人文学科门类的声势浩大的社会思潮。Virginia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ARoomofOne’sOwn)(1929),抨击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父权制对女性的性别期待经过社会化已经为女性所内化,成为女性生存的必备知识:“要有同情心,温柔些,恭维;欺骗,用女性所有的技巧和诡计。别让人发现你有主见。最重要的是,要纯洁。”SimonedeBeauvoir:《第二性》(1949):“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了一个女人”,摒弃了女性是天生的或是本质的观念。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女性主义”注重理论建设:与20世纪以来西方众多哲学思潮和学术流派建立联系,对男权中心主义的全面清理批判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不再局限于为女性争取某一方面的平等权利,而是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价值,试图全面消解父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观念和社会体制,彻底铲除滋生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文化土壤。贝蒂·弗里丹及其“女性奥秘论”(《女性的奥秘》(TheFeminineMystique)1963)“幸福的家庭主妇”在二战后的15年中,美国千千万万个女人生活在由美国郊区主妇的美丽图画塑造的这种形象之中:在落地窗前吻别丈夫,在学校门口让孩子们下骑车,微笑着看孩子们在清洁光亮的厨房地板上拖动新买的电动打蜡机。她们自己烤面包,做自己和孩子们的衣服,让她们的新洗衣机和脱水器一天到晚转个不停。她们每周换两次床单,而不是只换一次,去成人教育机构参加小地毯编织训练班,对她们可怜的母亲梦想干一番事业终究一无所成而心生怜悯。她们的唯一梦想就是当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最大的奢望就是生五个孩子并拥有一幢漂亮住宅,她们唯一的奋斗就是找到中意的丈夫并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她们从来不去想家庭之外的世界上与女性无关的各种问题;她们希望由男人去作重大的决定。她们为自己作为女人的这种地位感到光荣,在调查表上颇为骄傲地填写上:“职业:家庭主妇”。美国社会一个严重的无名问题“幸福的家庭主妇”成了典型的美国妇女形象和千百万女性追求和仿效的样板。而当她们成了主妇,陷于无穷无尽的家务之中时,又苦于看不到前途,生活没有意义,因而感到极度空虚和苦闷。弗里丹的调查这个无名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妇女是如何来表达这个问题的?“我不知道怎么的,我感到空虚……不充实”“我觉得似乎我本来就不存在。”有时会用镇静剂将这种感情统统抹去。带着一种她说不清的症状到医生那里去:“是一种疲乏的感觉……我对孩子们大发脾气,自己都觉得害怕……我觉得像在毫无根据地哭叫”(医生称之为“家庭主妇综合症”)一位19岁就离开大学去结婚,而今已有四个孩子的女性说:“女人可能做的事情我都干过——消遣、园艺、腌菜、制罐装食品,跟邻居和睦相处,参加一些协会,在家长——教师联谊会上送茶水,这些事儿我能够干,而且我也喜欢干这些,但是这并不能给你留下什么可供思考的东西——关于‘你究竟是什么人’的某种感觉。我在事业上从来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我的全部希望就是结婚生四个孩子。……但是我觉得绝望。我开始感到自己连个性都没有,我只不过是个专门为别人摆碗碟、送食物、理床铺的人,一个当你需要点什么东西时供使唤的人。但是,究竟我是什么人呢?”《女性的奥秘》: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女性奥秘论”:对一种“没有名字的问题”的描述:一种由于女性接受社会制定的角色,即要在智力上、经济上和情感上依靠丈夫而令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的普遍性症状。在父权制社会中,社会通过女性同男性的关心来定义女性,他们是“妻子、性对象、母亲和主妇”,而不是具有独立社会地位和价值的人。社会对女性设立的人生标准是“女人的最大价值和承担的唯一任务是实现和完善自身的女性气质”。“女性奥秘论”为女性灌输以下观点:“过去女人所有麻烦的根源,也是她们所犯的错误,是嫉妒男人,努力想成为同男人一样的人,而不是接受自己的天性,即女人只能在性被动、受男人主宰和培育母爱中找到完成感。”对女性来说,女性奥秘论的具体体现就是:“结婚,生四个孩子,在郊区有所好房子”。女性奥秘论将女性困在家庭中,组织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融入社会主流之中。在二战后的15年间,这种思想意识主宰着女性,郊区的房子成了美国女性“舒适的集中营”。媒体参与打击女性的社会理想和对成就的向往。女性杂志同战后的政治宣传结盟,为父权制服务。反对女性奥秘论:要求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参与主流社会的活动,享有平等地位来施展抱负;女性应争取更高一级的教育机会,提高觉悟并工作,从而摆脱女性奥秘论的影响。“反对女性奥秘论,就是渴望停止不健康地束缚在这种症状之中,通过将人生的所有角色融为一体来找到自我实现的出路。”“女性气质”(Femininity):泛指女性共有或应有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如细心、敏感、时尚、柔顺、依赖,它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既具有民族性又带有一定的人类性。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社会群体的标志,与男性社会群体或男性气质(masculinity)正形成一种二元对立,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男性气质:反映强烈、意志坚强、感情洋溢、勇敢果断、理性认知……女性气质:灵活好动、感情丰富、情绪多变、感性感觉……对男权社会意识的质疑,成为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的开端。第二阶段女权主义的特点:过于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激进的实践行为。凯特·米莉特(KateMillett)《性政治》(SexualPolitics)(1970)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两性关系,认为历史上的男性和女性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权力支配关系,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压迫关系。对男权中心主义意识,从意识形态、阶级关系、教育体系、文学艺术、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清理和批判。杰梅茵·格里尔《被阉割的女性》(1970):女性假想的自卑是一种文化的制作。此外,《一间自己的屋子》、《第二性》等早期女性主义著作在这一时期的重新“发现”。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欧美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去中心”、“解构”等“后学”方法论(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拉康的心理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影响女权主义,形成“后女权主义”的时代格局。从平等向差异的转变:后现代女权主义否定了传统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概念,女性应该同哪个阶层、哪个种族或哪个国家的男人“平等”呢?后现代女权主义:妇女生活在这样一种压力之下:不仅要服从纪律,而且要遵从规范,自己制造出自己驯服的身体。在后现代女权主义看来,所有旧式的女权主义模式都属于一个男权压迫和禁制女性的模式,其主要逻辑是,男权长期压制着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美容、美体:女性自己自我管制、自我监督、自我遵从规范的结果。女为悦己者容“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福柯)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欧美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第三世界女性、第三世界有色人种女性“全美女性学者联合会”(NationalWomen’sStudiesAssociation)由白人女性把持的、只为白人女性说话的团体“第三世界妇女”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大量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并且,被当作与第一世界妇女相对的“他者”来巩固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自我身份,以便把第三世界妇女政治上的“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妇女的“成熟”进行对比:第三世界妇女:再现为贫苦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束缚在传统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第一世界妇女:反衬为富有的、有教养的、现代的、自我决定的,能够控制自己的性与肉体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Walker提出抛弃“女权主义”这一概念,代之以“妇女主义”(womanism)女权主义:浸透了欧美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的价值观念。女性主义理论的众多派别: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关注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它批判媒介和通俗文化中对妇女不平等的、利用性的使用与表现,为补救性的机会平等立法而论争,以扭转这一局面。”激进的女性主义:更关注针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整体压迫。“它把男人们和女人们的利益看成是在根本上和不可避免地背道而驰的,把父权制或男人对女人的控制与压迫看成是社会划分和压制的最至关重要的历史形式。”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和国家问题。它接受对父权制的强调,但试图把它与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结合起来,为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组成部分、性别关系的彻底变革而论争。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的结合,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受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拉康等)的影响持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本质性的女性特质,女性的形象和身份都是被男性话语所建构而成,她们的批判思想即是对这种被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和身份提出质疑,并特别关注身体、性别等。“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塔奇曼)(G.Tuchman):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或者是谴责、浅薄化,或者是‘不在场就意味着象征性的歼灭’”。“通过忽视工作中的妇女,通过把妇女放逐到炉边和家中,而致力于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