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Copyright@20081#127AllRightsReserved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丰富发展的学说体系。②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③它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及阶级条件;②人类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条件;③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的实践条件。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根本的理论特征。②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如何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能动性:⑴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⑵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观念的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⑤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Copyright@20081#127AllRightsReserved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4、矛盾及其基本特征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对立性(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5、结合实际谈谈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性(P38-39)矛盾的普遍性:①从存在的角度上看,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自始自终;②从性质的角度上看,是指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特殊性的表现:①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①二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②矛盾个性包含着矛盾的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个性都体现共性,受共性的制约;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第二章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谈谈你对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或:谈谈你对主体的素质、能力与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作用的看法)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素质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精神素质又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部分。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①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②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③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①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③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归根结底都源于实践;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Copyright@20081#127AllRightsReserved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③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什么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两次飞跃的条件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第一次飞跃(感性到理性):①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②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二次飞跃:①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②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③理性认识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④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条件。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⑴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一是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⑵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广度上的有限性);二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深度上的有限性)。⑶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是两者相互转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转化:真理的发展是不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转化过程,人们获得的相对真理越多,就越接近绝对真理。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因此,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的东西必须是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起来的东西。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因此,它是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起来的桥梁。第三章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②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⑴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⑵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不同层次。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⑴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⑵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⑶经济基础: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Copyright@20081#127AllRightsReserved⑷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⑸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首先,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其次,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最后,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的具体展开,它们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P108-109)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5、什么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第四章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相互关系(P129)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①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②私人劳动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表现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①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Copyright@20081#127AllRightsReserved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⑴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⑶价值规律的作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