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记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喜欢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一斯诺的生平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一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1924年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第一次到中国,任驻上海记者。1933一193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1936年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根据地。1937年写作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最早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的革命运动。1939年再次访问陕北。1941年离开中国后,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采访生活,出版了《为亚洲而战》(1941年)、《人民在我们一边》(1944年)等著作。1959年偕同夫人移居瑞士。1960、1964、1970年曾3次访问中国,并报道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另著有《河的彼岸》、《中国巨变》等介绍中国的书籍。1972年2月15日病逝于日内瓦。按照他的遗嘱,其部分骨灰于1973年10月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二斯诺的新闻传播活动1924年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支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1935年6月,斯诺又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他们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斯诺夫妇则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2情况。他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在这家报纸上留下了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大量文字资料和照片。1937年写作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最早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的革命运动。1941年离开中国后,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采访生活,出版了《为亚洲而战》(1941年)、《人民在我们一边》(1944年)等著作。1960、1964、1970年曾3次访问中国,并报道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另著有《河的彼岸》、《中国巨变》等介绍中国的书籍。三斯诺的作品赏析(一)斯诺的个人作品《远东前线》、《活跃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旧译名《西行漫记》)《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这边》、《苏联的权力结构》《斯大林需要和平》、《红色中国随记》、《旅行于方生之地》《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漫长的革命》(二)斯诺的文风总结1真实地记录事实的真相。在斯诺的新闻报道中,他向来对真实的追求是孜孜不断的。在斯诺看来真实的记录新闻比起其他因素在新闻报道中更加的重要。在写《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之出,初到陕甘宁边区,周恩来给斯诺安排了一个为期92天的采访日程,斯诺对如此漫长的日程颇为不解:“那里究竟有什么可以看呢?难道红区有这样辽阔吗?我嘴里没有作声,但是心里对这旅程是有保留的。”可是踏上了这段旅程后,斯诺竟马不停蹄地奔波了四个月之久。他采访了延安等许多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斯诺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红小鬼”的一段描写:我坐下来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处的一部分人员一起吃饭,见到了十几个宿在百家坪的青年。他们有些人是游击队学校的教员,一个是无线电报务员,有几个是红军军官。我们吃的有不发酵的保麸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放量大吃的马铃薯。可是像平常一样,除了热开水以外,没有别的喝的,而开水又烫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3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这段文字写的十分准确,因为当时红军中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红小鬼”,他们不喜欢别人看轻他们,斯诺在这里用词十分的准确。2故事性的写作风格。在斯诺的文章中常常是故事情节十分的突出。例如在写到周恩来时他是这样让周恩来出场的:“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这段文字好像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人物的传奇色彩再开始写人物。斯诺的写作有这样一个大的亮点: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关注事件背后的个人魅力。他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细微观察和精巧描述,把本来难免写得枯燥呆板的红区的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也变得让读者感到亲切生动起来。在《红星照耀中国》对周恩来的介绍中是这样风格的体现: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小麦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斯诺的这些写作风格让他的新闻报道具有吸引力,这些风格又是别人想学又学不到的。(三)个人性格造就的个性风格在斯诺作品中体现了他个人的性格的一些特征。他的家庭出身、教育层次、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造就了斯诺独特的文风。这些因素导致了斯诺的独特风格。1密苏里情节斯诺1905年出生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926年密苏里大学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密苏里是美国的一个州,在这个州拥有美国第一个新闻学院。在美国有着这样一句谚语“他是个密苏里人”,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他是个诚实的人。在斯诺的文章中处处体现了密苏里情节——对真实的尊重。斯诺1927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处处显示了身为一个密苏里人的特点。4斯诺著名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在斯诺的新闻作品中堪称一绝,可是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斯诺为了坚持新闻公正性的原则,曾经要求在采访完陕北之后,到北平去完成写作。这种对新闻公正的追求使得他成为一名世界知名记者。2西方的探险情怀斯诺的文章很多方面都是他探险的产物,他在远东地区的文章中处处透露出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大概这源于西方从马可波罗时代对东方的神秘描述。他总是对一些神秘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心,无论是前往延安,还是云南等地方。这可能跟他早期的经历有关。在斯诺不满十岁的时候,利用在暑假期间到凯蒂铁路公司当一名勤杂员,并发给他到奥扎克斯去旅行的周末通行证,使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这种西方人的冒险精神让斯诺对环球旅行产生了兴趣。3西方的浪漫主义造就了作品的文学色彩在斯诺的文章中常常有极富文学色彩的描写,这些描写让他的文章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们: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斯诺文章中常常是有着很强烈的抒情色彩,在《活的中国》中,他写到: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偶尔会出现这样一类人,他是他所处时代的代表,他的一生如同一座大桥,跨越了两个世界,鲁迅是这样的人,伏尔泰也如此……只是因为时代接近的关系,人们才随口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不过,鲁迅远远超出了这个称号。也许,更确切地说,应称他为“中国的伏尔泰”。但事实清楚地表明,最恰如其分的称呼应是“中国的鲁迅”,因为鲁迅这个名字本身在史册上就占有着光辉的一页。4美国人的“天赋人权”的观念在美国人身上处处体现了“天赋使命”观念。在美国的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救世主精神”和“自命不凡的使命感”。这与大多数美国人信仰基督教有关,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有着“天定命运”。虽然很多人批判这样的观念,但是许多美国人仍然坚持这样的观念。其实这样的观念虽然有着它的弊端,但是这样的观念从积极方面考虑这种观念使得美国人身上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这点造成了斯诺对中国人民的关心,他希望能够成为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在斯诺身上体现的“天赋使命”的特点使得他的作品中常常有着一些十分具有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色彩。斯诺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行为是这样评价的,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四对斯诺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一半属于中国,一半属于全人类5有美国历史学家评价说,埃德加·斯诺是自马可·波罗之后在西方世界认识中国问题上影响力最大的西方人,是新中国领导人唯一信任的美国人。作为一名美国记者、作家,斯诺把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真实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与中国革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留给妻子的遗嘱中写道,“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有一部分能留在那里”。斯诺: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中共的声音斯诺是第一个进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在伦敦出版。这是由外国记者撰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的专著,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性质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斯诺影响了几代人。温菲尔德说,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美国人。美国总统克林顿到中国出访前,曾阅读了这本书。用一个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西行漫记》对“红区”的解读“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的解读对中美关系,对国际政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0年前,中美建交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推动了全球经济流通,我们这个世界由此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秩序。在新时期进行斯诺研究,特别是加强斯诺对中美关系影响的研究,唤醒时代对于埃德加•斯诺的记忆成为了当代学者们重要的使命。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