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总结与“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与体现,是学院专业建设的依据,是保证学院专业建设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使我院专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十三五(2016-2020)”专业建设规划。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回顾(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是我院调整、改革、创新发展的五年,学院的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大有提高,专业教学科研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学院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专业结构与布局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学院主动适应山西区域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结合学生就业状况和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重点扶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打造了一批如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与播音等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学院的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两个专业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确定了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与播音6个专业为学院的重点专业,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论证,2015年增设了航空服务、国际标准舞专业,2017增设了钢琴伴奏、现代流行音乐等新专业,2018年拟增设文化艺术产业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歌表方向),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为促进山西区域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我院现有的专业设置与布局,符合我省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专业结构突出了艺术职业教育的行业特色,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人才培养方案明显优化近几年,我院坚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注重实践、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多年艺术实践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作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探索总结出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据学院“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进一步构架与文化艺术行业紧密合作,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成覆盖6个专业的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19门校级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以及与之配套的试题库;创新“工学结合、校企联动、院团合一”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华晋舞剧团、青年交响乐团、民族交响乐团等生产性实训演出团的建设,与行业企业联手,建设了27个配置先进、功能齐全、校企共享、辐射面广,能够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的仿真性综合实训室,重点建设了23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毕业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的需要。3.师资队伍建设快速发展学院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采用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新机制,大大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为强化师资力量,学院聘请了在演出创作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52人;聘请了一支能对学院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给予指导的客座教授34人,形成了由专任教师、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客座教授“三结合”的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努力,69名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27人,占青年教师比例的39%。“双师型”技术骨干的比率不断上升,学校骨干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院现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68人,占专业教师比例的72%,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专业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不断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二)“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院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部分传统专业有待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部分传统老专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造任务还比较艰巨。2.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存在着阶段性建设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3.教学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专业建设上,一是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或调整专业(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特色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并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推动我院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二)建设原则1.可行性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处理好已有专业和拟设专业的关系,既要科学分析和正确预测实际需要,又要客观分析已有专业基础和建设能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同时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与文化艺术行业紧密合作,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培养文化艺术行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特色化原则。依据学院“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制订专业的培养方案入手,对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把过去比较单一的,限于课程、教材层面的教学改革整合到专业层面上,构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各专业师资队伍的调整与建设,加强课程、教材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提升专业特色水平。3.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处理好整体发展与重点建设的关系,突出重点,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做到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结合,以重点带一般,促进整体协调发展。三、“十三五”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保持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与播音等传统优势专业的领先地位,继续提高其他专业的教学水平。积极开辟空间,发展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到2020年,专业数达到18个左右,年招生人数控制在1000人以内,形成以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框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专业发展稳定,重点(特色)专业优势明显,有3-5个省级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二)具体建设目标1.改造部分老专业依据社会经济需求,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2.适度增设新专业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培植专业新的增长点。“十三五”期间,申报、设置4-5个新专业,到2020年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专业总数达到18个左右。3.加强优势专业建设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建设。进一步建设好目前已有的4个省级重点专业和6个校级重点专业。重点专业要找准优势方向,集中精力培育教学名师,出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努力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建设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力争跻身国家特色专业行列。4.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学院的定位以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确定新办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院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四、“十三五”专业建设主要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二)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开展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相关研究,建立我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办学状况基本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为生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以建立有利于构成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布局,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要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注重实践、服务社会”意识,坚持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原则,致力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为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服务。(四)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专业”工程进一步加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并以此为龙头,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学院本着“发展优势专业、支持重点专业”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重视保持和发扬我院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形成新的品牌和特色。以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建设为龙头,带动各专业课程建设,促进整体课程质量提高。加强重点教材建设和选用。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十三五”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采取立项方式,鼓励并资助广大教师编写反映我院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完善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到2020年力争达到75%以上使用近3年新版教材。(五)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任教师,以及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并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重点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33名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45%以上。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德艺双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六)加强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成果继续大力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指南,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鼓励教师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对于争取到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学院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院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重奖,将教学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七)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专业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拓展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按照“工学结合、校企联动、院团合一”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从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的需要出发,学院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实践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