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解1.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2.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3.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主要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4.鞭毛: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5.菌毛: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6.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氏阳性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7.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8.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10.菌落:由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11.高频重组株(Hfr):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引起宿主菌染色体发生高频转移至F-菌。12.F,菌:从染色体上脱离的F质粒还会携带相邻的染色体DNA片段13.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14.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15.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16.局限性转导:有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17.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18.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19.毒力:用于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20.半数致死量LD50: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微生物数量或毒素剂量。21.毒力岛:簇集存在的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DNA序列。22.细菌生物被膜: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23.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24.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25.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26.无菌: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27.正常菌群: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28.侵袭力: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29.毒血症: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生长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30.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3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32.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33.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再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3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35.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36.培养基: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37.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38.β溶血: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39.血浆凝固酶:由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40.M蛋白: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黏附上皮细胞的作用。41.链道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42.链激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溶纤维蛋白酶。43.附着抹平效应:肠上皮细胞膜杯状内陷包绕细菌,细菌紧密粘附于宿主细胞上,被感染细胞刷状缘脱落并失去微绒毛的典型的病理学损伤过程。44.Vi抗原:又称独立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45.肥达反应: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实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46.神奈川现象:在特定情况上,某些菌株在含高盐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萋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47.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48.Nagler反应:在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由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49.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杆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50.卡介苗: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51.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52.卫星现象: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于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葡菌菌落越远的越小。53.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54.病毒体: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55.裸露病毒:无包膜的病毒体。56.核衣壳:由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57.自我复制: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病毒增殖方式。58.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的病毒。59.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6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61.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62.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只能抑制病毒而无杀灭病毒的作用。63.细胞病变效应:体外实验中,经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一段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的现象。64.持续性感染: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65.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66.正粘病毒: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性、有包膜、具有分节段性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67.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68.抗原转变: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69.神经氨酸酶(N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70.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与人,鸡,豚鼠的等红细胞表面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为中和性抗体并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或抗原性。71.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72.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73.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74.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75.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的汉坦病毒急性传染病。76.汉坦病毒肺综合症: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77.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胞浆中,凝集而形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78.逆转录病毒: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79.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80.朊粒: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