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燕歌行》赏析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层次结构•2、理解本诗表达的多重主题•3、分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杰出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主要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如何理解题目《燕歌行》?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適(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他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伐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写作背景高適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摐(chuāng)金旌旆(pèi)逶迤(wēiyí)塞草腓(féi)玉箸(zhù)蓟(jì)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唐朝边境满是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而去,欲破残忍之边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于浩瀚的沙海,匈奴单于举着猎火,光照已到达我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山河荒芜萧条,满目凄凉直到边土,胡人骑兵威猛,兵器声里夹杂着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斗在军阵前半数死去半数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全都凋枯,孤城一片映满落日,战卒越战人越少。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厚遇,却常大意轻敌,士兵身处边塞之地,尽力尚未破除匈奴之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士兵们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已经很久,妻子们珠泪纷落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少妇孤单住于城南,泪下凄伤将近断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空仰望频回头。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境飘渺多遥远哪能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杀气在春夏秋三季腾起于阵前好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破耳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通读全诗,思考:诗歌原序中的“感征戍之事”包括哪些方面?1、“感”思乡盼归之情,征战之苦。2、“感”军中苦乐不均。一读诗歌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事:战争人:将帅士卒征人思妇景:塞外秋景二读诗歌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结局)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结构1战争的起因为何?2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第一层三读诗歌,解读分析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将领在战场纵横驰骋,受到天子非常恩遇。)两层含义:(1)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写出了军情的危急“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第一层: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有何作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边塞秋末自然景色(衰败)——官军兵力(枯竭)。(衬托战事的惨烈,伤亡的惨重,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贪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对比(愤慨之情)•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第二层: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1)“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2)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句理解。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久”“怨”:“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表现出什么?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表现了将士们征战生活的艰苦,写出飘零孤独之苦。“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第三层:征夫思妇互相思念及军中战士生活。“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士卒的心愿第四层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如何理解“岂顾勋”?•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明了士兵的勇敢、质朴;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讽了享乐声色,冒进贪功的汉将。思考:全诗以“李将军”作结,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第四层:吊古伤今,讽刺之情突出。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将军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艺术手法为什么这首诗歌能成为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整体感知,总结归纳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诗中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谴责他们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一)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二)艺术特色: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作业布置1、背诵《燕歌行》;2、课下收集唐代边塞诗名句;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