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_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研究6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目前孵化器还属于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尚未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研究主题,对孵化器的研究旨趣取决于学者自身的学科背景。此外,由于国内外孵化器实践的差别,我国对孵化器的研究和国外研究略有不同。国外孵化器研究的研究主要围绕“孵化器是否有效”的主题展开,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评估孵化器的绩效、剖析企业孵化过程等问题上。而我国孵化器研究带有强烈的论证色彩,研究者一般限于介绍“孵化器有效”的既定结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孵化器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支持的研究上。第一节国外研究现状SeanM.、Hackett等(2004)用“incubator”和“incubation”两个检索词对ProQuest-ABI/Inform、ScienceDirect和UMIDissertationAbstracts等三个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对照NBIA的文献目录,选择了38篇文献进行综述研究。这38篇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从1984年到2002年,研究表明:孵化器5类主题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时间特征和逻辑演进特征。依次为:孵化器的定义和分类、概念框架、孵化过程和机制、孵化的影响和评估以及理论升华等5个研究阶段(见下表)。表1.孵化器研究主题的变化主题定义分类概念框架孵化机制影响评估理论升华时间1984-871987-001987-881990-991996-00问题什么是孵化器?如何发展孵化器?什么样的生命周期模型适用于孵化器的研究?孵化器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实践中什么样的孵化概念是可行的?如何选择入孵企业?初创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什么样的?孵化器经理以及商业计划在孵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确定孵化器已经取得了既定的成果?如何评估孵化器的绩效?孵化器的影响是什么?孵化器和创业相联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孵化成功的要素是什么?虚拟孵化器的组成如何?孵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应网络?资料来源:SeanM.HackettandDavidM.Dilts,2004,‘ASystematicReviewofBusinessIncubationResearch,’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9,55–82。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7在SeanM.Hackett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参照其研究框架,我们对ProQuest数据库、使用“businessincubator”作为检索词、选择“摘要/引文”索引,对2002年以后的学术文献进行检索,昀终筛选了34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目的是总结2002年以来,这5类研究主题的昀新研究进展。一、研究概况在介绍国外研究动态之前,我们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国外孵化器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题和对象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孵化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转向企业管理的研究范式。Sean等(2004)对2002年以前的文献研究发现:研究中孵化器被视为“新”经济中一种微观社会经济现象,围绕它在区域发展、创业/创新、就业中的作用,对孵化器的经济学特征进行研究。38篇文献中有18篇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孵化器的,其中6篇文献发表在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4篇发表在EconomicDevelopmentReview。我们对2002年以后文献的研究则发现:目前孵化器研究逐渐趋向企业管理①的研究范式,34篇文献中有23篇文章发表在企业管理类期刊上。其中有8篇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Management上,其余15篇发表在企业管理类期刊上。此外,有6篇文章发表在技术管理类刊物上、3篇发表在ResearchPolicy。在研究方法上,孵化器研究仍然以经验为导向。2002年后的34篇文献中,经验事实仍然是研究者对孵化器研究的出发点,19篇文献在标题中明确界定了研究对象或经验的地域性特征,限制研究结论有效性的推广范围。另一方面,研究者针对孵化器试图提出理论假设、解释孵化器的孵化机制,但都缺乏经验证据加以证实。孵化器研究中自觉的理论化属于新兴的问题。孵化器的研究主题和孵化器的发展实践关系密切、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属性,但所有研究主题基本围绕孵化器的定义和分类、绩效和影响评估以及理论研究展开。目前孵化器仍无统一的定义,这成为该领域研究发展的瓶颈;其分类研究的目的是孵化器的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只有相似类型的孵化器才具有可比性。微观上由于难以获得入孵企业的对照组,孵化器对初创企业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进①其中以创业管理为众。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研究8展缓慢。从宏观上来看,孵化器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绝对值还很小,更多只能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孵化器的影响。昀后,对孵化器理论化研究的工作刚刚展开,研究者只能从各自学科的视角注释孵化器现象,统一的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还有待时日。目前技术型孵化器和以大学为主体兴办的孵化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大多数的孵化器是技术型孵化器,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在对孵化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对知识流和技术流的管理是孵化成功的昀重要因素之一。而大学是社会中技术开发、知识生产的主要部门之一,其创办的孵化器自然为研究者所重视。二、定义和分类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现象,早期对孵化器的研究表现出分类学的取向。研究者的兴趣集中在如何定义孵化器?如何进行分类研究?比较以及如何建设孵化器?孵化器日常运作等方面。包括美国小企业署、NBIA组织在内的研究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为孵化器给出了多种多样的定义。这些定义围绕孵化器扶持初创企业的不同功能,分别将孵化器描述为特定的建筑空间、社会组织、创新系统以及发展经济的政策工具等等不一而足。如Sean等(2004)将孵化器定义为在共享的办公设施内,能够提高入驻企业商业价值的干预网络。但同时,许多研究者则回避了对“孵化器”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努力,转而倾向于对孵化器的功能和组成进行描述。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孵化器做出统一的定义。在孵化器发展过程中,如何评价不同孵化器之间的绩效引发了学界对其分类研究的兴趣。一般有两种类型的划分标准。一种以孵化器的兴办主体的性质来分类,突出孵化器不同的价值诉求。另一种以孵化器接受的企业特征划分,突出的是孵化器的运营特征,如专业孵化器、衍生孵化器、虚拟孵化器等①;一部分学者试图为这种分类方法提供经验证据(RosaGrimaldietal.,2005;BernardKahaneetal.,2005)。这里以兴建主体为例,分析不同分类标准对昀后绩效评价①专业孵化器指的是专门接受某一行业企业入驻的孵化器,如生物技术孵化器、软件产业孵化器等。衍生孵化器是指大企业公司以及科研院所为内部创业者创办的孵化器。虚拟孵化器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为初创企业提供服务的孵化器或直接以培育互联网企业为目的的孵化器;这种孵化器共同的特点是需要比较少的建筑空间。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9的影响。兴办主体不同,那么对孵化器成败的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由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兴办的孵化器往往以其能够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初创企业的存活率作为昀重要的绩效指标;评价大学等科研机构所建立孵化器的指标则以技术转化的效率为参照;而风险资金和营利型组织创建孵化器追求的则是资本的收益。近年来,学者研究多以不同主体来划分孵化器的类型(MaximilianvonZedtwitz,2003;RosaGrimaldi,AlessandroGrandi,2005)。在以上各类孵化器中,研究者更加关注以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大学孵化器(SangSukLee等,2004;MineKaratas-Ozkan等,2005;FrankTRothaermel等,2005)。此外,在互联网经济泡沫之后,研究者对虚拟孵化器的注意力从风险投资和互联网企业转向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孵化器网络,EliasGCarayannis等(2005)提出通过互联网建立全球性孵化器网络的设想。早期对“如何指导孵化器运作”的研究,被总结为讨论孵化器的“基准(Benchmarking)、昀佳实践(BestPractice)”等可操作规则,包括:如何组建孵化器、如何选择入孵企业、孵化器应该为入孵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一些行会组织开展,如NBIA、OECD等都出版了相关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主要着眼于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和地方色彩的操作规范。三、概念框架在孵化器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研究者开始寻找能够统摄研究对象的概念框架。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探讨孵化器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组成上,研究者试图寻找孵化器成功运行的关键性因子。另一方面,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入孵企业的特征也决定了“孵化”的结果;因此如何选择入孵企业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在不同研究视角下,存在3类孵化器的概念化努力:从孵化器自身角度出发,研究者关注孵化器组织过程的研究;以企业为研究的出发点,初创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特征和孵化效应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从公共政策角度来看,研究者将孵化器视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NIS)中的一个创新子系统——或是技术转化的中介系统、或是技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早期研究者(Allen等,1988)认识到孵化器自身也是一个企业,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研究10具有自己的企业生命周期。这一认识奠定了以后研究者研究孵化器的基本范式——将孵化器视为一类企业进行研究。Campell等(1985)、Hisrich(1988)针对孵化器的运行过程,提出了孵化器的功能结构模型。这类模型将孵化器孵化初创企业各环节联结在一起,如接受创业者的申请、选择入孵企业、管理入孵企业、帮助企业进入市场以及获得风险投资等。第二类概念框架昀早由Smilor等(1986)提出。他们将孵化器视为工业企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相互整合的机制;这种内部的研究思路侧重于分析孵化器如何帮助初创企业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创新,提高信用、缩短学习周期、更快地融入当地的创业网络以及如何加入地方生产系统等。第三类概念框架将孵化器和公共政策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关注公共部门应该如何扶持孵化器的发展(Allenetal.1988),另一方面围绕孵化器在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研究(Plosila等1985;AlistairNolan,2003),将孵化器视为一类政策工具。“将孵化器视为企业,研究它的运作”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的出发点,这种视角没有将入孵企业纳入研究范围,忽视了研究孵化器如何会对初创企业产生的孵化效应。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入孵化器的内部运作——“孵化初创企业的过程”,试图解释“孵化效应”的生成和作用。研究表明:孵化过程中孵化器的管理人员与入孵企业之间的关系(Marketal.,2002;PaulDHannon,2003)、社会资本的分布(ThomasSLyons,2002)、孵化器和地方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Po-HsuanHsuetal.,2003;RobertPSinghetal.,2003)等对孵化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孵化器在推动就业和刺激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孵化器的发展。但是,目前学界直接从公共政策角度研究孵化器的尝试还比较少。一方面原因是研究初期“孵化器自身也是一种企业”的认定,将孵化器的研究局限在企业管理的范式下;另一方面业界对孵化器的研究也仅限于对孵化器自身运营的研究,关注孵化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研究取向下,研究者更多采用企业理论来研究孵化器,而忽视了孵化器在公共政策方面的性质和作用。但目前孵化器的存在和公共目标和利益具有密切联系,研究者需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关注孵化器的存在的前提和目的。以营利型孵化器发展昀好的美国为例,非营利孵化器超过了75%。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做出了努力:C。Vedo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