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读书笔记20多年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中国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人们对于中国的现状如何,将向何处发展,以及对整个世界将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等方面都倾注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然而要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吴敬琏的这本《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对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全面展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轨迹和路线。一.表达方法全书对于中国改革问题分析十分透彻,由点及面,深入浅出,让读者对改革进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篇:总论,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原因并对中国改革的全过程进行鸟瞰式的考察;第二篇:部门专论,分门别类地讨论了农村、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银行制度改革与证券市场发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第三篇: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如何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在转型时期的特殊条件下如何运用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问题;讨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府职能;第四篇:全书的结束语,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建设以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的未竟改革任务的思考。二.观点纵观全书,作者在焦点问题的解析中主要表达了如下观点:1.什么是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认为企业是一种可以与市场机制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方法。在企业之外,市场交易通过价格变动来协调生产;企业内部,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和企业家统帅下的层级组织来指挥生产。科斯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生产能够方便地由市场和价格变动协调,为什么还会由企业组织的产生呢?解释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企业来组织交易,比通过市场运行“交易成本要低”。为什么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进行呢?解释是企业内的组织也是有成本的,当企业扩大,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成本可能会上升。这是制度经济学的起源。现代微观经济学关于企业的理论,着眼点是投入企业的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合同关系。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实质上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一组合同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因此进入合同关系的生产要素所有者被分成了两类:可以获得的收入以及享有的决策权利,已经在他们和企业确立的合同中得到明确的规定;一类是获取“剩余收入”或“剩余权利”的所有者。2.为什么会出现所有权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即为什么所有者获取“剩余收入”或“剩余权利”,而另一部分获取固定收入?哈特指出由于不完全合同。也就是说未来的收入不可预期,利益和责任必须确认清楚。3.企业的三种基本法律形式业主制企业:建立在业主家庭财产的基础上,由一个自然人或一个家庭充当它的所有者。在我国被成为“个人独资企业”,典型特征是业主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合作制企业:几个业主合作产生一个企业,其他与上述完全相同。公司制企业:以股东为成员组合起来的法人组织,法人是一个与自然人相对的概念,法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在公司制度下,公司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公司的债务因此是公司“法人”的债务而不是股东的债务。4.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现代公司中出现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分离,因此如何处理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代理问题”源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代理人一方有权采取行动,委托人一方为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其本质是信息不对成。一方面能否找到合适的代理人(逆向选择),一方面即使选对人,经理的努力程度股东很难掌握(道德风险)。5.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主线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是“放权让利”。这是由于改革前国有企业经营权完全由政府直接控制。放权让利主要有三种形式:(1)企业下放。1956-1978年期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措施是企业下放,就是把属于中央的企业下放给胜迹以及省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逻辑是,中央管理机关远离企业现场,难以作出正确及时的决策,地方政府利益更密切,更容易管理。第一次下放思想来自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然1958年开始实行,然而下放导致经济大混乱,1961-1963年期间,一些企业被陆续上收。1966年毛泽东再次提出“一切统一于中央,卡的死死的,不是好办法”,1970年国务院再次组织企业下放,悲剧再次发生,最终以权利重新上收收尾。究其原因,改革只是政府之间的角色变换,政府与企业之间没有任何变化。(2)扩大企业自主权。1977年后企业家和经济界普遍赞同孙治方的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缺乏效率,因为管得严,因此改革得方向应该是放权让利。基本手段有,在增产节约得基础上,企业可以提取一定数额得利润留成,职工个人得到一定数额得奖金;在完成国家任务得前提下,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提拔中层管理干部。改革初期积极性很大,但是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很快出现经济秩序混乱,财政赤字增加弊病。1980年国有企业由“扩权”改革,转向强化企业对完成国家计划的“责任制”。(3)企业承包制企业承包经营制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是放权让利的特殊形式。国有企业承包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保证上收超收自留欠收自补。这没有使企业实现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反而损害了企业的效率。究其原因,承包制把部分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教给承包者后,企业产权的界定变得更加模糊,发包者和承包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双方相互侵权的行为更容易发生。总言之,放权让利改革有效果,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激励;成果有限,因为没有改变国家行使其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方式,改革只能放权给内部人,容易产生内部人失控。6.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1)降低国有股的股权份额主要途径:债券转股权,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把商业银行贷给企业的呆坏帐转换成股份;吸收私人投资者入股;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其中尤其是养老基金为不错的选择。(2)加强大的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1924年,杜邦和Morgan家族接管通用企业后,实行事业部制,在总部之下设立若干事业部,这些事业部都有很大日常经营自主权,但是只是作为“利润中心”,没有独立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种分权,同时又集中的M型结构。(3)克服“内部人”的缺陷,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制衡(4)发挥国资委的作用,依法行使股权(5)汲取国际经验,加强公司管理:确立独立董事制度;加强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提高公司运行状况的透明度.“科斯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生产能够方便地由市场和价格变动协调,为什么还会由企业组织的产生呢?解释是企业内的组织也是有成本的,当企业扩大,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成本可能会上升。“为什么企业内部成本的上升是导致企业这种制度安排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市场的交易成本问题?即有些时候,内部的层级组织要比市场组织交易成本更低更有效率,这样就催生了企业。三.思想方法读完全书,发现作者在展开对中国当代经济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前瞻之前,已经将全书的一个基调问题牢牢贯穿始终,即为什么众多的国家都把计划经济体制当作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经济模式,而当这种体制建立起来以后,这些国家又或迟或早地提出了有必要对它进行改革?我个人觉得最直接的原因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是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实践。列宁说过,资本主义电气+计划经济=苏维埃。延伸一下就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提供了一套比较成体系的假说,而苏联在二战前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套假说,同时掩盖了这套假说的各种弊病。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者们基本没有全国范围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验和知道经济的理论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冷战状态下,别无选择,只能采用该假说和依据此假说实践了30年的苏联模式。后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使得政治当局意识到不得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学汤韬20070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