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通用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下面就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谈一些浅显的看法。1.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有学好数学的坚强毅力。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体系严谨,以致许多学生入学以来出现了“成绩差,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差,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两极分化大,学困生增多。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重视优等生,忽视学困生,学困生升学无望,干脆放弃学习数学。教师面向了少数,没有面向全体,没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习数学成了优等生的“专利”,学困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应用数学知识是科学家的事,对数学敬而远之。怎样转变这一观点呢?应强调数学的实用性,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技术不可少的工具,要有“大众数学”的思想,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有“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观点,坚信真正的弱者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是能够达到合格水平的。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堂教学可分为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在掌握全体学生基础情况的前提下,课堂上用部分时间以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水平为基准进行集体教学,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练习题要难易适中,有足量的基本题型、典型的综合题型,低、中、高档题型坡度小,易于知识迁移,针对性强;教师要作个别辅导,对学习差的学生要求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题型,对学习好的学生要求在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综合题型,以促使其更好地发展,然后通过反馈矫正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最终使全体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对优秀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与竞赛辅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使优、中、差生都有所收获。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通过游戏的形式先让全班学生找自己学号的约数,再根据约数的个数让学生分类:①1的约数有1;②2的约数有1、2,3的约数有1、3,5的约数有1、5;③4的约数有1、2、4,6的约数有1、2、3、6,8的约数有1、2、4、8。然后让学生说出约数的个数和特点,概括出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了解l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熟悉语言表达方式,便于熟记,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4.设置开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学习环境,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探索研究、积极思考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展开想象,进而产生创新意识。第一,愉快的活动环境。如课前的“实地考察活动实践”,课中或课后的“从生活中找数学问题”活动。第二,把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数学活动的环境。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在操场上打篮球、排球,让学生观察篮球是什么形状的,投篮球的地方又是什么形状的;还可让学生观察乒乓球、铁球等一些实物。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第三,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环境。例如设计一种用三合板制成的长5分米、宽3分米的展示板,让学生任意涂、画、算或进行设计,使其展开想象。良好的环境是创新的土壤,如果这样持久地做下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进行教学,如进行实地考察或由学生自己通过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这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面广,又有灵活性。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越来越能体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好的发展,这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灵魂。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不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更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