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点:科学与技术的本质特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技术自主论与社会建构论18、19世纪,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以及解剖学等的长足发展;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2)科学的分类恩格斯: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者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运动形态;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和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也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正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出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马克思: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科学。”“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正是17世纪机器的应用,“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的支点和刺激点。”(8)技术异化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概括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的概括第一、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第三、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通过和资本相结合,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科学的本质特征①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③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的概括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恩格斯的概括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技术的本质特征①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者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既可以包括技术活动,又可以包括其最终的成果。②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的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3、科学与技术的比较(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①.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科学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认识自然;技术研究“做什么”和“怎么做”——改造自然。②.活动过程不同科学:实践——认识,经验——理性探索性强,缺少预见性。技术:认识——实践,理性——经验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等。③.结果和评价不同科学:概念、原理、假说或理论等知识形态;唯一性;是非判断与真理性标准;技术:可操作的知识或知识的物化形态;多样性;其评价标准也较复杂:技术程序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技术器物却只能从效用和效率等方面来评价。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科学还要有更广泛的社会作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教育的、哲学的价值。技术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⑤.发展进程不同: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⑥、研究方法不同:科学:归纳、实验、数学—演绎、假说—验证等方法;技术:分析、设计、操作、方案—试验等等。(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首先,科学与技术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次,科学和技术都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的物质生产需求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最后,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解题以必要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例如电磁理论对电力技术,遗传学对于生物遗传工程等。(3)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①、科学技术化这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如没有微波技术,就没有射电望远镜,也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超低温和超高压技术,也就没有超导微观理论;没有x光衍射技术,也就没有现代遗传学。②.技术科学化第一、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第二、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因此,这些领域的技术从一开始就是科学化的。③、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表现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向科学靠近。(一)马恩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1.分类及其原则:恩格斯:以运动形式作为分类原则;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3.科学知识的类型◆马克思:以科学知识类型作为分类原则;①“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的科学;②“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工艺学);③“被资本用做致富手段”的科学。(二)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按基本运动形式分类:用于改变自然界机械运动状态和自然界形状的广义机械技术,用于改变自然物物性的物理技术,用于改变自然物物质成分的化工技术,用于改变生命运动状态和性质的生物技术。(3)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形态结构:经验形态技术、实体形态技术、知识形态技术;门类结构是骨架,形态结构渗透于其中。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马、恩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第一、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一方面,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和综合材料;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第二、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马克思:“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技术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第三、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动力:一方面,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内部动力:一方面,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本身的争论;另一方面,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①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②证伪主义的否证模式③历史主义的范式模式①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归纳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累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①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②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③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②证伪主义的否证模式◆波普的四段图式:P1→TT→EE→P2P1表示问题(Problem),TT表示试探性的理论(TentativeTheory)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ionofError),P2表示新的问题(Problem)。波普证伪主义的要点: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③历史主义的范式模式◆库恩的范式模型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①技术自主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的、自在的或者自我扩展的力量。技术自主性的三个层次:第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第二、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或者说整个社会的技术化;第三、技术对人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②社会建构论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评价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却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着片面性。2、马、恩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第一、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恩格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小结第一、技术需要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二、技术目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