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二)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问题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2、发展心理学研究应该准训哪些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教育性原则三)矛盾性原则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3、纵向研究:指系统考察同一批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即进行“追踪研究”。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以及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因而纵向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被广泛使用;缺点是研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有些变量不易控制,样本易流失。4、横向研究(08年名):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由于研究持续时间较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不同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但由于是对不同儿童的比较,因此看不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5、聚合交叉研究(13年名):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6、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它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要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体现着“至善原则”。7、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是以“性”为划分依据的。他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8、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获得希望的人格品质。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4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起,从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至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9、维果斯基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08年论)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看法。有关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他有着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09年名)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发展状况,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水平,又要儿童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儿童。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的问题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维果斯基的观点是有关教学和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指导儿童教学,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安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0、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基本假设。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二)儿童智力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皮亚杰指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结构是指认识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题依赖它对客观刺激作出反应。三)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四)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他提出了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311、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09年论)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思维(11、12-15、16岁)①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②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3感知的局限性。③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货是达到了思维的守恒性。④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验证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各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12、结合实验论述儿童思维的守恒性。皮亚杰设计了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以液体守恒实验为例,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液体,在儿童确知杯中液体等量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只倒入较高较细杯中,液面升高,问儿童新杯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大多数3-4岁幼儿会回答“多一些”,他们只注意到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守恒处于转折阶段,似乎意识到了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了困难;8岁以后儿童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变化,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未达到守恒。13、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02年简)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12年名、07年名、03年名)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阐释了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主客体相适应,内外因相互作用,不断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14、斯腾伯格关于认知结构三成分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个体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4一步的分析。斯腾伯格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提出了智力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组成认知结构有三个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执行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的知识相联系。这三种认知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的渐进过程。在这一点上,斯腾伯格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有很明显的不同。15、气质的四重类型说VS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气质的四重类型说从古希腊开始,逐渐散播并发展起来。它把人的气质分为以下四种最基本的类型:多血质:感受性较弱,可塑性大,灵活性高。胆汁质:感受性很弱,刻板外倾,反应不灵活。粘液质:感受性很弱,内倾,反应速度缓慢。抑郁质:感受性很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儿进行了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确立气质的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容易型:表现为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情绪一般积极愉快。2、困难型:表现为烦躁易怒,爱发脾气,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适应很慢。3、迟缓型:表现为情绪总是消极不愉快,逃避新事物、新刺激,适应较慢。16、儿童游戏理论。传统的游戏理论:1、复演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形式敷衍人类祖先的活动。2、精力过剩说。由席勒-斯宾塞提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3、机能快乐说。彪勒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身心的愉快。4、生活准备说。由格罗斯提出,儿童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5、成熟说。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当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2、认知动力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认识新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也可以发展新的认知结构。3、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17、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10年论、04年简)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518、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如何用皮亚杰的实验说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皮亚杰认为,2—6、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其具体特点是,思维的相对绝对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皮亚杰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1、“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三座山分别有不同的标志,其中第一座山顶上有一间房屋,第二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十字架,第三座山顶上覆盖着白雪。这个三座山的模型被放在一张桌子让,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观看这个模型。实验者把娃娃放在这个模型的不同位置上,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实验者又向儿童出示与娃娃视线相一致的,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选娃娃所看到的照片。结果发现,儿童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样,而并非是娃娃所看到的景象。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2、守恒实验守恒是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上,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以“液体守恒”实验为例,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液体,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