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一、读准字音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煤屑()穹顶()不啻()奔驰()蔑视()地窖()答案:xièqiónɡchì/chímièjiào﹒﹒﹒﹒﹒﹒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槛供搁答案:kǎn/jiànɡōnɡ/ɡònɡɡē/ɡé门槛()槛车()供应()供奉()搁在()搁不住()二、写准字形遗hàn()光huī()震hàn()春huī()dǐ()抗遭yānɡ()dǐ()毁yānɡ()田胼zhī()yānɡyānɡ()()大国zhǐ()掌而谈yànɡyànɡ()()不乐答案:憾/撼辉/晖抵/诋/胝/扺殃/秧/泱泱/怏怏三、用对词语1.飘浮·漂浮同:都为动词,都含有浮在物体表面的意思。异:“飘浮”含有飘飞、飞翔的意思,又含有浮现、漂泊的意思。“漂浮”是指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2.固执己见:是指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属于贬义词。3.奄奄一息:是指只剩下一口气,形容有生命的事物临近死亡。奄奄,形容气息微弱。4.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一试身手】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1.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揭示黄海绿潮的原因即浒苔飘浮的关键过程,在绿潮灾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人活着,没有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为人处世应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答案:1.×。语境中浒苔是浮在水中的,因此应该用“漂浮”。2.×。“固执己见”是指坚持自己的想法观点,该词可以做谓语,不可做宾语。﹒﹒﹒﹒﹒﹒3.驰骋江湖数十年的显像管电视退出市场后,等离子电视也已奄奄一息,或将成为下一个黯然退场者。()4.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总干事尤祖姆居当天在海牙表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对他们来说是喜出望外的一件事。()答案:3.√。“等离子电视”虽没有生命,但此处用的是比喻义。4.√。获诺贝尔和平奖对于尤祖姆居来说是让其喜出望外的事,所以该词语符合语境。﹒﹒﹒﹒﹒﹒﹒﹒一、作者名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简介:卡夫卡为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成就:主要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艺术家》等。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小说也均未写完。评价: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表现主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欧洲文坛上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心灵之灯】卡夫卡是一个没有归宿感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边缘人”。卡夫卡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在社会上更是如此,他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但陷入痛苦的他并没有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他一生怀抱悲悯情怀寻找归宿、寻找精神家园。同学们,也许某些时候你也陷入过困境,你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困境呢?你有卡夫卡追求人生意义的勇气吗?二、背景探寻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小说《骑桶者》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作者借虚构“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失败的故事,表现人际沟通的困难和主人公对生活的绝望。文学常识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下列特点:①提倡非理性主义。②强调表现自我,不重视情节与环境描写,而是着重表现人物的主观世界。现代派文学具有下列艺术特征:①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张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一味追求在形式上标新立异。②象征。现代派作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③意识流。这种手法能表现人的内心深处的秘密和多层次的心理活动,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成为现代派文学的一大艺术特色。④荒诞。这是将事物夸大到极端离奇古怪的手法。现代派文学注重艺术形式,有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相关知识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代表作家、作品除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外,还有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等。1.小说虚构了“我”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明确】总之,“我”是一个自卑、畏缩、惶恐、胆小、害怕失败、渴望新生活,但命运可悲的小人物。穷买不起煤,骑空桶飞去借煤自卑无真诚行动,期望老板的好心与可怜可悲没借到煤,被扇到冰山区域2.在小说中,“空煤桶”的寓意是什么?【明确】“空煤桶”是匮乏、希求和寻找的象征,它的确隐含着关于匮乏和充实的寓意。匮乏与充实,世俗和浪漫是可能会反置的。只有当煤桶是空的时候,你才能飞翔,如果装满了,准会重重砸在地上。如果老板娘不把“我”轰走,煤桶就会装上煤,而“我”也就不会飞到“冰山区域”去了。而“冰山区域”在小说中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象征和隐喻。3.《骑桶者》的主人公为何选择飞翔这种方式去借煤?读过文本,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为什么?【明确】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实际上,借煤者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借煤者本人的一次妄想症发作的结果。4.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小说还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我”的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备选要点】1.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明确】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2.“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明确】①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②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有丝毫温暖。③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意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明确】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4.小说没有用一种沉重的现实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而被拒绝,却虚构成骑着煤桶去讨煤,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这样写避免了作品内涵和指向的单一性。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呼求是不确定的。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主题变得多元化,层次也丰富起来。5.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1)原因: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④老板娘在说谎,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2)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归纳提升】一、结构图解二、主旨归纳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求借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