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思考近些年来,许多幼儿园以主题活动为课程组织与呈现方式。那么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与非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偏重某一领域,但同时必须围绕主题目标,完成主题的要求,即既要体现主题要求,也要考虑领域教育内容的有序落实,两者有机结合,凸显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意义。区别二主题活动由诸多相互联系的活动组成,因此,每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起点不再都是零点,而是某一区间。也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时要更多地思考幼儿共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推进度与原有经验的衔接点,既要考虑全体幼儿的经验,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不能“原地走”或“齐步走”。区别三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点不仅来源于教材,有时还生成于幼儿的生活,它必须与教学的关键点建立联系,必须纳入各年龄段的教学纲要,才能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活动,而不是幼儿生活的再现。因此,幼儿的生成点与教学的关键点需要磨合。为凸显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寻找复合点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必须体现主题目标。现实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常常关注了主题要求就忽视了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关注了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又忘了主题要求,不能兼顾。我认为要将主题要求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很好地融为一体,就要在两者之间形成复合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1.与幼儿的发展需要建立联系主题活动的要求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来考虑的,因此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考虑幼儿当前的生活需要及发展需要。比如,中班活动“认识标记”是“我在马路边”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该主题要求是:了解交通设施,有兴趣地识别马路边的标记、数字及其含义,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则。马路上的标记种类繁多,选择什么样的标记进行集体教学更合适、更能体现主题教育的价值呢?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关注范围,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拉着大人过马路”“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不在马路边玩耍”“不要攀爬”“当心滑倒”“男女厕所”“当心触电”“不随地吐痰”,等等,这些标记与中班幼儿的生活比较相关,比认识“加油站”“禁止吸烟”“单行线”等标志来得更贴切。选择适合的标记进行教学,既能引导幼儿认识标记,理解标记的意义,又能使他们感受到这些标记与自己行为的关系,并用这些标记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样就把观察感知、语言表述等认知要求与体验标记和人的关系、遵守规则等主题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主题教育的价值。因此,只有把幼儿成长需要的内容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与生活建立联系,使知识技能变为可以运用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主题活动的价值。2.赋予学习要点与主题相关的情景主题要求往往是伴随着很多情景而渗透、达成的,而教学情景是可以亦真亦假、多种多样的,情景化教学是将主题要求与学科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达到主题要求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复合的有效手段。比如大班“千奇百怪”的主题要求是“对动物的奇特现象和特殊本领感到好奇,体验探索动物奇特现象的乐趣”。我们可以运用“螃蟹奇遇”的故事情景来展现动物的奇特现象,让幼儿看动物形象,听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说它们的对话……在这个情景中,故事是虚拟的,形象是夸张的,对话是假想的,然而孩子们领悟到了动物再生的含义,对动物特殊本领感到好奇,并进行了真实的语言学习。同样,在“不同的家园”主题背景下的绘画活动“鸟和树林”中,教师运用散文诗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后来,人们在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鸟儿。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每天天亮了,鸟儿们吱吱喳喳叫几声,打个招呼一起飞行;天黑了,又吱吱喳喳地一起飞回鸟窝,安安静静地睡觉。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教师在情景中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让树和喜鹊不孤单?怎样把许多树、鸟窝和鸟画在一起?此时教师就把大班美术中“重叠”技能的学习要求自然融入其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和步骤来表现画面上树和鸟的重叠关系,来表现对散文诗的感受和理解。3.将生成的内容纳入主题框架社会热点问题既可以自身生成主题,也可以纳入已有的主题框架。如“奥运来了”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孩子们的兴趣点。如果把这一内容引入集体教学活动,教师该怎样既顺应幼儿的兴趣,又适当地推进教学呢?我认为,首先要进行价值定位。我们可以从课程的主题中寻找结合点,将生成的内容纳入主题框架体系中。如就上海的课程来说,“奥运来了”的许多内容就可纳入“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框架中,包含在以下活动中,“我爱北京天安门”(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了解我国主要的名胜),“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萌发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了不起的中国人”(了解我国许多有名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使生成内容的教学价值与主题要求趋于一致。其次,考虑知识技能的学习重点。如在“了不起的中国人”的主题中,幼儿既可在绘画中表现竞技场上跳水、举重、体操运动员的姿态,落实有关人物动态的技能要求;也可表现人们高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的场景,落实表现人物神态、表情的技能要求;还可表现隆重的欢迎场面,即表演中国功夫、击缶吟诵等,落实构图、画面安排方面的技能要求,等等。生成内容只有与主题结合,经过教学意义上的梳理、归纳,才能成为具有教学内涵的内容,既完成主题的要求,又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二、运用拐点在主题背景下,教师选择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炒冷饭”现象,就是再现区域探索和个别学习的内容。比如,经过观察了解、交流讨论、信息收集,幼儿对动物的一般特征已有所了解,如果集体教学的内容还是讲讲动物的一般特征,孩子们会因为太熟悉而感觉不到任何挑战,也不能产生新的学习兴趣点。另一种是“深挖洞”现象,教师认为幼儿对相关内容已经掌握得比较多了,就朝深度挖掘,从而超出本阶段的教学纲要。比如在活动“动物的自我保护”中,教师与幼儿探讨很多较生僻的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内容,导致集体教学活动成为班内个别“学科带头人”展示的舞台,而大部分幼儿则感觉茫然,无所事事,效率很低。针对这两种情况,我认为当主题活动进行到某一个阶段时,当幼儿对于某一个内容比较熟悉时,教师在选择集体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时要不断运用“拐个弯”的思路来另辟蹊径,寻求生长点,在幼儿的经验或知识技能既熟悉又不熟悉的范围之间寻找教学点。拐点一:换一种形式来呈现围绕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不断地以新的角度来展开,使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样式。如当幼儿经过一系列活动对飞禽走兽的特征已相当熟悉时,集体教学活动就可另辟蹊径,如学习用舞蹈来表现天鹅的优雅、骏马的快速,用几何图形来勾勒形象,用折纸来变换动态……又如中班主题活动“常见的用具”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刷子”,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讲解,也可以通过律动来表现――除尘刷的柔软、锅刷的坚硬、长刷的挺拔、短刷的灵巧……在这里,艺术化的形式既能作为主题开展的手段,完成主题的学习要求(“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用具,了解它们的用途,体会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又能作为本体性的学习内容,使幼儿获得音乐表现技能,学习用各种动态表现刷子的特征。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既使幼儿原有的经验成为新知识技能学习的背景,使主题活动的内容饱满充实,又使主题的要求得到强化,更使各领域知识的学习相互支撑,灵活转换,产生整合的效益。拐点二:换一种条件来运用当幼儿经过低结构的活动已经获得某种经验时,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就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这种经验。教师要借助情景不断地改变条件,促使幼儿转换角度来有选择地提取、组合,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在新的情景下运用知识经验能使教学更有意义。如,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经过充分探索,发现水会往下流动的现象,获得了水会流动的经验后,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就不能满足于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而应当有所提升。有个教师设计组织的教学活动“运水”,体现了改变条件来引导幼儿运用经验的思路。活动要求:将一个桶里的水“运”到另一个桶内,中间相隔4米左右的距离。活动条件:不能直接舀水搬运,只能用有槽的竹片连接起来“运水”。具体要解决的新问题:幼儿必须运用“水会流动”的经验解决以下问题:(1)此高彼低,水才能从此桶流到彼桶;(2)连接部位需要重叠,不然水会从空隙流掉;(3)重叠的部位高处竹片在上,低处竹片在下,上下重叠,上层流下的水才会被下层的竹片接住,反之也会流失。拐点三:换一种起点来思考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就是要不断地引发幼儿思考,有时要出其不意,给予幼儿新的思考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提出某个问题让幼儿思考时可以找准一个点让幼儿正向思考,也可让幼儿反向思考,或者从时间、事件发展过程的不同切入点来展开。例如,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对“四季轮换”已有初步感知,能说出四季轮换的顺序。如果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停留于此,那就是“炒冷饭”式的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如可以“冬”作为起点,要求幼儿正向排序,或以“春”为起点进行反向排序及以“秋”作为起点进行正向、反向排序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经常会出现问题,这说明孩子们对四季轮换的顺序还没有真正理解。教学就是要暴露问题,只有当幼儿出现各种问题时,教师才能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有步骤地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又如,幼儿已习惯听谜面说出谜底的方式,那么教学中就可改变条件,尝试让幼儿记住谜底,编出谜面;幼儿已能找出什么是家用电器了,那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幼儿找出哪些东西不属于家用电器,等等。三、确立教学重点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将整个主题内容浓缩在一个活动中,使得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等同于总结性的谈话活动,虽然主题涉及的内容应有尽有,但没有重点,目标也不太清晰,效果欠佳。其实,教师在主题活动展开的各个时段都能寻找到教学的重点。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原有经验有哪些,集体教学活动的提升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其次,教师对于如何围绕重点引导幼儿展开活动、进行提升要心中有数。第一,要分析是否有可剥离的外延在考虑教学重点时,教师要分析的是它与幼儿的经验是否有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空间,是否有展开的余地?在确定教学重点后,教师必须思考重点内容应如何展开,是否有可剥离的外延。例如,中班主题活动“常见的用具”,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已尝试使用了各种用具,如剪刀、架子、夹子、刷子等,我们在选择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时要力求寻找更小的切入点。以选择“剪刀”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为例,我们首先要分析是否有可构成的教学重点。第一步分析:幼儿对一般剪刀比较熟悉,但获得的经验比较笼统;对特殊剪刀似熟悉又不熟悉;不同幼儿对剪刀的熟悉度也有差异。幼儿有不熟悉感、有差异就能形成教学的资源与教学的空间,就有比较、归纳、迁移的教学可能。第二步分析:层层剥离,形成教学重点环节。(1)描述剪刀的特征,形象化地比喻剪刀的各个部分,如“两只小耳朵,一张大嘴巴,咔嚓咔嚓咬,一张纸片变两张”。(2)思考剪刀还能剪什么东西,让幼儿在新的问题情景下运用原有的经验。(3)在认识一般剪刀的基础上,比较剪刀的不同点。如与厨房里的剪刀、理发的剪刀、修剪树枝的剪刀比较,通过看、问、听等方法感受不同剪刀的使用方法。(4)迁移用儿歌描述一般剪刀的经验,尝试用儿歌语言描述不同剪刀的特征,练习语言。(5)感受不同剪刀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赞美不同剪刀。第二,分析有否能展现的内隐部分集体教学活动的重点就是,既要使泛化的经验更集中清晰地再现,使概念化的内容更细化、具体化,又要梳理经验,并促使经验概念化。例如中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孩子们在区角活动中通过穿戴小时候的衣服、裤子、帽子、鞋子、手套等,已经初步认识到了有关身体和所用物品大小的关系。这时教师如果要组织集体教学活动,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身体和所用物品大小的关系,体验自己长大了”,重点落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