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yè)兵饿莩.(fú)养生丧.(sāng)死B.鸡豚.(tún)不入洿.(wū)池畜.(chù)养C.数.罟(shùgǔ)狗彘.(zhì)不可胜.(shēng)食D.孝悌.(tì)衣帛.(bó)庠.(xiáng)序之教解析:A项“莩”读“piǎo”;B项“畜”读“xù”;C项“数”读“cù”。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解析: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检”,应解释为“约束”。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于”“以”“之”的意义和用法。①寡人之于国(对于,介词);④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⑦填然鼓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戴,通“载”,承担。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解析:此题考查通假字,A、B、D三项的解释均正确,C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而“戴”意思是“顶在头上”,不是通假字。答案:C6.填写《孟子》中的名句。(1)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2)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解析:这些都是《孟子》中的经典名句,考试常常涉及,要注意积累,可查阅有关资料作答。答案:(1)达则兼济天下(2)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是说作战时后退了50步的人讥笑后退100步的人,说他不中用。比喻自己和别人有同样的缺点和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去讥笑别人。课文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解析:梁惠王自以为对于国家比其他国家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来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力量。答案: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并没有质的区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加序号的几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9.简要说明画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10.填空。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即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孟子在论述中侧重于____________这一方面。11.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成现代汉语。8.解析:本段内部层次非常清晰,前四句构成排比,讲养民教民,使民心归顺的政治主张。最后一句得出结论。故可分两层。答案:D9.解析:本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形式上看,构成排比、对偶。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答案:排比与对偶。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0.解析:孟子讲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时,第一、二段前三句都写“养民”,第二段第四句写“教民”。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的结论可知,孟子侧重于“养民”。答案:养民教民养民11.解析:(1)注意关键词。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是指学校。申,反复陈述。孝悌之义,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颁白者,“颁”同“斑”,指头发花白的人。(2)注意特殊句式。“申之以孝悌之义”和“不负戴于道路”都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语序应调整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和“不于道路负戴”。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走近高考一、阅读理解(2006全国高考Ⅱ,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匿.濮阳周氏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1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解析:A项“匿”应该为“躲藏”。答案:A13.解析:①是朱家的表述,说明他尽职尽责。③是季布反驳樊哙的理由。答案:D14.解析:题干“说服吕后收回成命”表述错误,原文是吕后召集大臣商议出兵之事,并未下命令出兵。答案:B15.解析:(1)注意关键词“窥”“以”“毁”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益”“扬”及“所以……者”。答案:(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二、语言运用16.(2006江西高考,22)给“写得好”加上一定的上下文,使它分别符合下面的表达要求。(可以只有上文或下文,字数不限)例:表达的是“赞扬”:文章有气势,有文采,写得好!(1)表达的是“嘲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达的是“威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语言复杂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词语常常要依赖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这个题就是考查在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能力,考查对语言灵活运用的能力。答案:(1)这篇文章是写得好,好得连作者自己都看不懂。(2)他指着举报自己的人说:“你的举报信写得很好,我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