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1、自我意识的性质及内容。2、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熟悉1、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矛盾冲突。3、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调节。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自我意识的性质及内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矛盾冲突;难点:自我意识的性质及内容;【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PPT演示、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导入:(5分钟)学习地图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就把正确认识自己之难、之重要生动鲜明地勾勒出来了。“东施效颦”就是因缺乏自知之明而闹出来的笑话。人生在世,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些学生时常感叹:理想的我那么高大,而现实的我却如此渺小。他们经常为无形的却有真实的自我困惑,心理出现失衡现象,这就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带来的心理问题。本章主要就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心灵引导最大的胜利就是自己征服自己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科夫分析“案例2-1:成败带来的自我认识”对于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思考?·总结学生发言,引入本章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中国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他们积极关注的课题。心理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积极的认识,才能在环境的适应、个体的发展上,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所以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涵义界定:自我意识一般是指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较正的作用。一般说来,它包括下面的内容:(一)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一般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2.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在行为倾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3.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和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受人尊敬、欣赏的程度,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感和(或)自卑感。行为意向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认可等。小结: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1.现实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被环境熏陶和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认识。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我的看法,也即对实在的我的认识。2.投射自我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但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距离。当距离加大时,个体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3.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想象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分析三者关系: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理想自我虽非现实自我,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考系。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而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一般而言,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社会环境,使自我意识得到健康发展。但是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自我实现的方式或形式受阻又不能得到疏导而产生焦虑上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的社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心理自我(如思维活动、个性特征)和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认知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和制止。自我调控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个体为了获得优秀成绩、社会赞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我们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当意志调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自我调控便转变为“自动化”。小结:我们以一张表格,将自我意识维度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综合起来: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三、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举例说明: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小结:社会文化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自我意识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自我意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意识等。2、家庭环境因素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我很欣赏这一段话: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自我意识影响力的一个总结。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研究进展: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拓展知识:讲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分析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举例说明:一位大学毕业生在谈道他的大学经历时:大一高数不及格,正是高数老师的积极鼓励使他重新开始认识与定位大学生活,如果不是老师及时而积极的鼓励,也许他会放弃,正是老师的鼓励使学生更加珍惜大学,并考取硕士研究生。同时,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自我意识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小结: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三、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