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之其而以焉乃所者与于则若为因何且也乎一、回顾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语气词、象声词。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已矣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发展变化大。文言虚词推断八法•一、看语法结构•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所以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以”也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三、看特殊标志•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1、“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无义。•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见……于”、“为所”。•3、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和“之”。•4、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该句是“判断句”,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是陈述句,“也”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③晏子见疑于景公。•【“见”和“于”表被动。】•④婴之亡,岂不宜哉。•【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四、看句位分析(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其:•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eg: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002年全国卷)•【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2、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eg: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②吾其还也。•【“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eg:秦王恐其破璧。•【“其”作代词,代荆轲。】•焉:•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eg:风雨兴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焉”是兼词“于此”,在这里。】•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焉”是代词,代文章。】•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是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呢”。】•六、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所谓“删换”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或替换,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一般是介词。•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是C。】•七、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③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④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八、代入检验法•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或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Eg:①与我银,为君致阁职。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作介词,译为“替、给”】•总结:•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