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国家创新系统分析姓名:范亚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陈霞20041001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国家创新系统分析作者:范亚洵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应博.周立.何建坤.LIYing-bo.ZHOULi.HEJian-kun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作用-中国软科学2007,(4)基于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文章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内涵、基本方式以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表现.最后提出了促进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建议.2.学位论文苏日娅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战略2005科技园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无锡科技园区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寻求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自主技术创新,科技园区发展这三者的结合点,回答在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等新的国内外背景下有关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战略这一重大问题。本论文以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与策略为逻辑起点,阐述了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一般理论,为分析跨国公司在无锡科技园区产业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行为提供理论分析工具。研究近年来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策略手段的新变化,为研究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环境的背景分析。通过对无锡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的数据分析,归纳出以无锡科技园区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我国科技园区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本文认为面对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科技园区应该实施产业定位、利用外资和协同创新三大战略。3.期刊论文郭波.马静国际间企业技术转移新形式的比较与启示-大连大学学报2003,24(3)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企业的竞争力乃至生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际间企业技术转移无疑是企业快速获得外部技术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国际技术转移已出现一些新的形式,这些新形式内容如何?动机何在?对我国企业又有哪些启示?对此进行初步探讨.4.学位论文唐晓斌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200720世纪以来,随着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国际间的合作竞争日益激烈,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的国际技术转移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技术在国际间频繁转移,会涉及技术供求双方的利益。实践也证明,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寻求利益最大化,是技术输出方和技术输入方的共同选择。现阶段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研究技术转移的成效,或是从微观的企业和行业层面研究东道国技术转移收益,较少涉及在宏观层面政府对国际技术转移干预行为的研究。本文在阐释国际技术转移机制理论和政府行为一般性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典型国家经验,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东道国政府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行为定位。从宏观上分析现阶段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制约因素,确定新时期促进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并针对性地提出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对策措施。本文分析了国际技术转移要素、过程和国际典型国家的政府行为模式,认为东道国政府为促进本国技术转移发展,主要采取引导、保护、激励、监督和保障行为。在分析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提出了“以竞争求技术”、“以技术换技术”和“以资本换技术”的新时期发展战略,并据此提出我国政府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三方面制度安排和对策措施:完善国际技术转移的法制环境、健全国际技术转移的市场环境和优化国际技术转移的科技环境。5.学位论文许璇我国企业基于国际技术转移的技术创新研究2007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而国际技术转移是我国企业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企业中,国际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到底如何?国际技术转移的具体操作中都有哪些问题?我国企业如何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移这条途径来促进技术创新?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回顾了国际技术转移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国内外学者在理论上认为国际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层次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企业利用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企业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并从多个指标分析了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现状。再次,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单位根协整检验的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得出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对我国企业利用国际技术转移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实习总结和我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本文创建了我国企业利用国际技术转移的引进创新模型。模型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并从五个方面对我国企业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6.期刊论文王中保技术全球化与我国的策略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7,(10)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统筹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就要求在技术全球化中构建自立主导型的我国对外技术转移战略.我国引进的技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已是成熟技术或标准化的技术,而非先进技术,发达国家比我国获取更大比例的国际技术转移利益,而我国注重技术的引进,忽视通过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技术转移中的主导地位,我国获取的国际技术转移利益的比例趋于下降.为获取更多的国际技术转移利益,我国必须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全方位的技术引进战略,鼓励我国大型公司的跨国并购,以及利用我国较先进技术的输出,获取国际技术转移利益及更多关联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投资利益.7.学位论文陈抗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研究200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同时,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又使国际技术合作面临一些新问题,如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与区域化加强、南北差距与贸易摩擦扩大、高科技竞争加剧等,这一切新形势都使得对国际技术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该文以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首先分析了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和运行机制,讨论了合作企业之间如何合理分配成本、风险和收益,以及如何及时监控冲突的发生,有效的协调解决冲突等问题;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各项指标的值和权重,通过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优化模型,分析了企业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认为合适的合作伙伴应该能够带来该企业所渴望的技术、知识风险承担、进入新市场的机会等优势,特别是要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然后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技术合作的现状,认为企业在技术合作过程中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是关键问题;最后尝试构建了中国企业对外技术合作的模式,认为市场导向目的模式和成本导向目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现阶段的企业发展;并针对入世后中国企业对外技术合作所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8.会议论文程鹏.张晓.颜慧超.盛建新.陈姝婷.王少雨.孙晶中部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湖北的探索与实践2008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是连接各国科研成果与产业经济的桥梁.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心腹,湖北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响应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建立湖北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对推动湖北及整个中部地区的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有重要促进作用与战略意义。本文以湖北为例,介绍了湖北省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结构、运行机制,并提出若干建议。9.学位论文赵钢在华外国直接投资(FDI)中的技术转移活动研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中的技术转移实证分析200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德国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增长迅猛,而且,德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战略中非常重视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因此,该文选定了德国跨国公司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企业.力求更全面地分析目前在华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现象.文章通过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系统模型和技术球模型,建立了实证研究框架.从技术的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德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过程,总结了德国在华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机制、技术转移战略模式,评价了技术转移效果,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先进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实证研究,该文得出了两个方面的结论:一、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中的技术转移规模大、质量高,在提供硬件技术的同时,注意默语技术的转移.二、外商投资中的技术转移促进了中国的技术提升,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企业对外商的技术依赖.10.期刊论文谷立新.GuLixin国际技术转移新形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南方经济2001,(6)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是21世纪初跨国公司发展的新态势.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这种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形式既是跨国公司实施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也将对东道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引证文献(1条)1.尚涛.樊增强.冯宗宪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2007(1)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7f097308-3686-4289-a969-9e2000ea1cf9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