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民勤县第四中学黄发锴民勤县教育局李有峰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优秀的东西被搁置,很多质朴的成就被遗弃。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我国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我校领导及语文组老师就开始了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思考。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缘于此种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一致认同:当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改变现状,要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采用恰当的途径与策略,导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目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今天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学热的升温,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1、课题研究的目标:(1)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调查研究,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2)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对新教材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研究创新开发项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3)初步形成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有序、有效开展。形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校课程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和指导。2、课题研究的内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说:“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三、课题研究计划与步骤1、第一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6月(启动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2)填写课题申报表;2、第二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1)搜集整理文献资料。(2)在民勤县城区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确定能够进校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3)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经典诵读大赛、书法绘画展演活动、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等。(4)撰写系列论文。(5)阶段性工作小结。3、第三阶段:2018年4月至2018年5月(总结、结题、评比阶段)(1)搜集各种研究材料,形成系统的报告。(2)参与研究人员的个人总结。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一)研究思路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支持。2、理论研究法。研究近现代以来我国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形成的各种理论和观点。3、文献研究法。遴选传统文化经典,阐释精神内涵。4、经验总结法,即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有效总结与归纳,形成实践研究中的理论成果。(三)技术路线运用逐层分析,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实践方式;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我们的研究团队将精诚团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认真做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工作,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理清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式方法,为中小学生更好的学习祖国的优秀文化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