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一)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专科)由兰兰友情提供社会心理学第1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人们对心理学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简述:SSP与PSP的区别1.SSP指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3.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4.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5.在研究着眼点上,6.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7.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而8.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9.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第3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又分正相关和负相关。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但有效度,一定意味着有信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位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缺点: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调查法的优、缺点: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第4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论述: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P18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第2章个体的社会化第1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每个人降生到人间后,就面临着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论述: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有那些特点?(个体社会化概念),有如下特点:1.长期性a-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b-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2.发展性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展过程:a-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b-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至终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第2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认同:或叫自居作用,个体以自己学习模仿的那个榜样自居,追求自己处于与他们同一的地位、处境与形象。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角色网络(角色从):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皮克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阿利翁效应。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自居、内化。依从基于强化的原则,自居基于榜样人物的吸引。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称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从成人到老年时期,可称之为社会化的继续发展阶段。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戏剧中的角色由剧作家规定;而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皮克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人类学家鲍里在1957年比较了110个未开化的社会团体,研究他们教育子女、形成男女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发现社会对男女行为的强化与鼓励使不同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除了生理的自然方面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文化的、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它属于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二)第3章自我--自我意识第1节什么是自我、自我意识,第2节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察觉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在我们的经验中、意识中,可察觉到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自我意识表现为高度的自我察觉,个体关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处于这种状态时,个体得以更多更好地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第3节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在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上。自我表现往往只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非它的全部。京格1965实验说明了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特点与情况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第三节自我评价及其研究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评价是通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的。迪纳和瓦尔波姆在1976年作实验,说明看到镜子里的自我,提高被试对自我的注意,减少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分裂。自我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第二阶段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动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涉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问题的探讨。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个体心理学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考虑很少。第2节需要、动机和心理行为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动机和行为的关系:1.动机和行为具有一致性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动机,2.就能推动什么样的行为。3.动机和行为具有不4.一致性表现在不5.是一对一的关系,6.同7.样的行为可能体现不8.同9.的动机;同10.样的动机可能体现不11.同12.的行为。第3节动机的分类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动机的分类:按照动机的性质归类: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按照动机的作用归类:主导动机和一般动机按照动机的范围归类:广泛动机和局部动机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归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自然的、基础动机,其它几项是社会动机。第4节动机的特征动机转换:指一个动机为另一个动机所替代,也称动机更替,它对改变个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挫折: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简答:动机的特征:1.动机强度是动机的第一特征,2.它表明动机在强度上有强弱之分。3.动机清晰度是动机的另一个特征,4.它表明动机指5.向的目标6.,7.在意识程度上有高低之分。8.动机转换是动机的第三个特征,9.它指10.一个动机为另一个动机所替代,11.也称动机更替,12.它对改变个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第5节侵犯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宣泄:即精神发泄,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让患者将自己痛楚或精神创伤的经验诉说出来,象把满肚子的脏东西从内心深处倾吐、排除出去,没有了压抑之感,病也就好了。本能论是一种先天论、生物决定论,学习论则是一种后天论、环境决定论。侵犯的几种理论:1.本能论这是早期心理学家看法,认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人类在战争中相互残杀只是这种本能的表现,这种把本能看作人的侵犯行为根源的观点,显然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然观、生物观。2.挫折论这是另一种有影响的侵犯理论,认为挫折这种消极的主观状态总会引起侵犯行为。3.学习论**论述:学习论是怎样解释侵犯行为的?1.学习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2.包括个人的侵犯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3.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改变外界的环境条件,4.就能改变人的社会行为,5.改变个体的侵犯行为。6.学习论代表人物有:a斯金纳---强调学习的强化机制,以为对侵犯行为直接给予奖赏、鼓励,个体的侵犯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强化。b班社拉--提出学习模仿机制,认为个体不一定要亲身受到奖罚,而只需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奖罚,同样可以形成或消除侵犯行为。如何控制以避免侵犯?1.宣泄宣泄即精神发泄,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让患者将自己痛楚或精神创伤的经验诉说出来,象把满肚子的脏东西从内心深处倾吐、排除出去,没有了压抑之感,病也就好了。西方学者运用宣泄原则来理解和处理侵犯问题。以为侵犯多半由遭受挫折引起,就认为应提供机会与场合让怒不可遏或积有怨愤的个体把胸中的不平说出来。气消了,可能引发的侵犯行为也就减免了。但单纯依靠发泄,也可能越发泄,旧恨未消,又添新愤。2.惩罚:惩罚可以抑制一些人的侵犯行为。但不是唯一的与根本的办法。惩罚可能减少明显的侵犯行为,却会导致出现隐蔽的侵犯行为,使人无法抓获。惩罚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并以教育改造为主,才能起作用。3.自我控制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约束与控制。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要对侵犯行为的后果具有明确意识。设身处地地想象受害者的不幸与痛苦。而且从道理上说服自己,感到它的不对,产生内疚之感。这才不只是对后果产生忧虑不安而已。第6节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利他:亦称利他行为,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第5章社会知觉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感觉是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