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1.掌握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认识两汉时期同少数民族特别是匈奴之间战争的性质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2.掌握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3.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理解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以及特点等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发展状况①生产生活方面: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铁器。②社会发展方面: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2)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采取和亲政策,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由于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三次进攻匈奴。汉元帝:匈奴混战,呼韩邪部归附汉朝,汉采取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双方互市。②东汉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2.与西域的关系西汉张骞通西域目的: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经过: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意义:①了解了西域情况,为反击匈奴提供了资料;②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加强管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3.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1)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2)对百越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时设立南海等九郡,管辖百越。正确认识秦汉时期民族间的战争(1)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越族、西南夷等民族发生战争,这些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因此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存在着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如秦对匈奴的战争、两汉对匈奴的战争都是为了维护中原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具有正义性,而匈奴南下掠夺,则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2)各族间的战争是各民族交往的形式之一,同时战争是暂时的,和平交往则是历史的主流。随着各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也逐渐减弱直至消除。所以古代史上的民族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的表现,不能反映民族关系的主流。【例1】(200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吴师道(元):“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响箭)无声五十年。”两首诗歌反映了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决定西汉“平城围后几和亲”和“汉武雄图载史篇”的关键性因素是()A.匈奴是否南下B.西汉国力的强弱C.双方统治者的决策D.民族融合的程度【解析】首先应理解两首诗所反映的不同政策,一种是“和亲”政策,一种是军事反击政策。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限,汉政府不得不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击。所以B项符合题意。【答案】B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数万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迁往朝鲜。②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与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来汉②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与越南的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丝绸之路陆路条件:西汉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影响:①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海路路线: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与西亚、欧洲的关系①安息:是西亚的大国,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频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大秦与汉朝之间进行转手贸易。②大秦:公元97年,班超曾派人出使大秦,但未能到达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1)物质基础: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汉朝国力空前强大。(2)政策因素:两汉时期推行了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积极开展了对外交往活动。(3)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明日益扩展,吸引了东亚和世界各地的国家和民族。(4)对外交通出现突出进展,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2.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1)经济往来:如两汉与朝鲜、越南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越南的特产输往中国,中国的铜器、铁农具等输往这些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大秦等国进行商品贸易。(2)技术文化往来:如朝鲜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辰韩被称为“秦韩”,中国的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得到推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技术等传到西亚和欧洲。(3)政治往来:汉武帝时,日本诸国“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国“遣使奉献”;班超出使大秦,大秦派使臣来华等。【例2】(2009·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为1979年在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使用的货币B.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铸币技术东传C.丝绸之路开通后,有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该货币是东汉时期的外国货币,而张赛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排除A;该货币在甘肃出土不能说明西方铸币技术东传也不能说明长安城商业繁荣,排除B、D。【答案】C1.原因、地位和特点(1)原因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②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为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虽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中央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2)地位: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前列;④气势恢弘。2.主要成就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汉武帝时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为世界最早;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的地动仪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医学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代表人物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早于西方一千六百多年,被誉为“神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誉为“医圣”造纸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哲学唯物主义东汉王充,著有《论衡》一书,深刻批判神学,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唯心主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地位: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以儒学经典为教育内容宗教佛教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道教东汉时形成,主要经典《太平经》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汉书》东汉班固撰写,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文学汉赋特点: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辞藻过于华丽。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乐府诗特点: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艺术雕塑成就辉煌。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的砖瓦、瓦当绘画丰富多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汉代艺术珍品;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1)产生原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为巩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秦朝的法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董仲舒发展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2)思想核心及实质: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其实质是外儒内法,是为维护封建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提倡儒家的德治、礼治和人治,实行法治和中央集权,从而使儒法合为一体,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3)影响: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促使两汉神学发展。长期以来,它束缚了人民的思想,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例3】(2009·北京市海淀区期中)下列事件,在《史记》《汉书》中都有可能记载的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B.韩赵魏三家分晋C.秦王嬴政灭六国D.刘邦分封诸侯王【解析】本题较易,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和重要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史记》成书于西汉,是纪传体通史,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汉书》只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故二者都可能记载的只有D。【答案】D热点丝绸之路来自中国、中亚五国、印度、伊朗、阿富汗等15个国家的近60名政府代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家学者,2009年11月3日聚集在陕西西安,共同协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问题。此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在西安举行的中国民间博物馆发展论坛上表示,作为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遗址已被列入丝绸之路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2006年8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召开了国际协商会议,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据悉,此次15国在西安举行协调会,将明确今后申遗的方法,确定共同的申遗文件标准,为协调申遗以及申遗成功后的遗产管理制定基本原则。同时,还将明确未来申遗的途径。在丝路申遗项目上,将讨论是采取申报一项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