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卞之琳学习目标一、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分析诗歌意境特点。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近代诗人、学者。著有诗集《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和何其芳、李广田并称“汉园三诗人”。寂寞卞之琳乡下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一、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2(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城市太喧嚣,你听不见我说话。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2)死亡时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二、分析意象特点《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三、分析意境特点•讨论交流: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结构上: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有关寂寞孤独诗句: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