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必考简答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极其作用答:1.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质酶黏液和内因子2.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质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2)杀菌(3)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3.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具有活性,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4.粘液的作用:黏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起润滑食物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5.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体,保护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二.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答:1.小肠长度长,黏膜上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三.肾小球虑过滤率的影响因素答: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意因素发生变化,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变关系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稳定;在病理情况下,具有滤过功能的膜面积较小肾小球的滤过率亦减小,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小,滤过膜通透性增大。3.肾血浆流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真正变关系。四.抗利尿素的作用极其分泌调节.答:1.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2.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均可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增多,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五.简述眼视近物的主要过程及意义答:1.晶状体前凸:增强折光力,使辐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2.瞳孔缩小,减小入眼光量,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3.双眼球向鼻侧汇聚,产生单一视觉。六.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答:1.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投射规律:(1)交叉投射(头面部为双侧)(2)呈倒置安排(头面部是正立的)(3)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2.第二感觉区:在中央前回和脑岛之间,投射规律:双侧、正立、定位性差,切除人脑第二感觉区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七.下丘脑的功能答:1.对体温的调节。2.对水平衡的调节。3.对腺垂体及其他分泌功能的调节。4.对摄食行为的调节。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八.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有何特征答:自主神经是指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结构特点: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2.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的侧角,而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散3.交感神经在全身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它支配,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较局限功能特点:1.双重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2.功能相互拮抗:当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减弱,反之亦然。变现为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3.紧张性支配:自主神经对于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经常发生放低频率的神经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轻度的活动状态.4.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5.对整体生理功能的意义:交感神经系统是一个应急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等九.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答:作用:1.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作用:幼年时缺乏患侏儒症、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时生长素过多患肢端肥大症。2.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升高血糖。3.参与应激反应十.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答:1.能量代谢:提高机体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2.物质代谢:生理剂量甲状腺素促进蛋白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分解促进糖吸收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的同时又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胆固醇分解。3.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和骨骼的发育4.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5.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十一.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答: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大,使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反之,搏出量减小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搏输量主要影响收缩压。2.心率:心率增大时,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好,使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压减小,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的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十二.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因素答: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在动脉端,有效滤过压=10mmHg,组织液生成;在静脉端,有效滤过压=-8mmHg,组织液回流。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十三、CO2对呼吸调节效应和机制答:调节效应:CO2在呼吸调节中最重要的化学因素,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的升高,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气压抑和麻醉效应。机制: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是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两条途径中以前者为主,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对CO2的反应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就起重要作用。十四.肺换气的影响因素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3.通气/血流比值。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十六.易化扩散的类型以及特点答: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类型:1.载体易化扩散2.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1)特异性,一定的载体只能选择性的转运一定的物质.(2)饱和现象,载体和载体上结合位点都有一定的数量;(3)竞争性抑制;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的竞争性地与同一载体上的位点结合,从而出现相互竞争现象。经通道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转运速度快;(2)离子选择性,每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其他离子则不易或不能通过;(3)门控性,通道的功能状态有“开放”和“关闭”,通道可分为化学、电压、机械门控性通道。十七: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答: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十八:Na+、K+泵的生理意义:答:1.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2.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3.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细胞内PH值的稳定4.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一.简述CO2和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正常情况下,血液运输的O2中,97%是以红细胞内Hb相结合的方式存在,其余3%以单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血液中CO2也是以溶解和化学结合的两种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溶解的约占5%,结合的占95%二.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水解酶,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胰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率最高,消化产物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胰脂肪酶分解TAG为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共同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临床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他消化腺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同时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也受影响。三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3、简述大脑皮层第一体表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射规律(1)中央后回(1分)(2)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精细,代表区越大(2分)4、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分)(2)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1分)(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