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公卫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况;第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知识;第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各论部分列有50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学时分配:课堂教学90学时。教学方案的实施以课堂讲授为主,按照本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2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2.掌握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3.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4.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的任务及特点。5.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3.讲解与分析病因学的特点。4.讲解与分析病机学的特点。(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5.分析与讲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6.分析与讲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7.重点讲解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3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教学内容]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咳嗽[目的要求]1.掌握名类咳嗽的辨证施治。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3.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教学内容]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42.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讲诉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4.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方用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方用泻白散、黛蛤散加减;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5.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6.综述咳嗽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历开展课堂讨论。喘证[目的要求]1.掌握各类喘证的辨证施治。2.熟悉实喘治疗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疗以培补摄纳为主,虚实夹杂者应祛邪扶正并举。3.了解喘证有实喘、虚喘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关系肾脏。[教学内容]1.介绍喘证的概念,是指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5一种肺系疾患。2.分析喘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外感由六淫引起,内伤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引起。有邪者为实;无邪者属虚。实者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肺不主气,肾失摄纳。病位在肺肾,与肺肾关系密切。3.讲述喘证的辨治原则,实喘其治在肺,法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法以培补摄纳。虚实夹杂者,祛邪与扶正并举。4.重点讲解喘证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实喘:风寒闭肺证,用宣肺散寒法,麻黄汤加减;表寒里热证,用宣肺泄热法,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遏肺证,用清泄痰热法,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用化痰降逆法,二陈汤合三子养亲加减。肝气乘肺证,用开郁降气平喘法,五磨饮子加减。水凌心肺证,用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法,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虚喘:肺气虚证,用补肺益气法,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证,用补肾纳气法,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喘脱证,用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法,参附汤加减。5.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6.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哮病[目的要求]1.掌握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2.熟悉如何辨别哮病已发、未发及痰的性质。明确哮病的发作期的病理关键及哮病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以及本虚及标实的指代。3.了解哮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因素是“痰”及“宿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介绍哮病的概念古病名、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如6何鉴别哮病、支饮及肺胀。2.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及宿痰的产生。其诱因是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3.说明哮病的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发作期的病理关键。4.讲述哮病的辨证属本虚标实,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哮、热哮、及浊哮及风哮,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寒哮: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用定喘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用华盖散加减,平时扶正固本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加减,脾虚用六君子汤加减,肾虚用金匮肾气丸合七味都气丸加减。6.简介哮病的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措施。7.综述哮病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肺痈[目的要求]1.掌握肺痈的治疗方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2.熟悉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3.了解肺痈的分期及临床特征。4.了解溃疡是病情的顺逆的转折点。[教学内容]1.指出肺痈是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和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的疾病。2.介绍肺痈的病因及病机。3.讲述肺痈初期,用疏散风热、清肺散邪、方用银翘散加减,成7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方用加味梗桔汤加减、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方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4.简介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克留邪、肺痈转归预后及预防和护理措施。[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开展课堂讨论。3.结合临床见习。肺痨[目的要求]1.掌握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2.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3.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它脏腑,尤其以脾肾为主的特点。4.了解肺痨的致病因素为一是瘵虫感染,一是正气虚弱、发病关键为“正虚”。[教学内容]1.介绍肺痨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2.说明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3.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讲述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方用月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芄鳖甲汤;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方用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温补脾肾,滋养精血,方用补天大造丸加减。84.简介肺痨的调摄护理及研究发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讨论。肺胀[目的要求]1.掌握肺胀的辨证治疗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2.熟悉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位的联系,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3.熟悉肺胀后期可出现痰逆心里,肝风内动,喘脱等变化及肺胀危重证候的处理。4.了解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形成的病因一是久病肺虚,二是感受外邪。[教学内容]1.介绍肺胀的临床表现,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紫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则喘脱等危重证候,并鉴别哮病、喘证、慢性咳嗽、心痹。2.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病位在肺影响心肾、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瘀痰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者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重证候。3.阐明本病辨证属标实本虚之证、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外寒里饮者:温肺散寒,涤痰降逆,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痰浊阻肺者:化痰降逆,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者: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痰蒙神窍者: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肺肾气虚者: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用补虚汤合参蛤散;阳虚水泛者:温阳健脾,化饮利水,方用9真武汤合五苓散。4.简介肺胀的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措施。5.综述本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综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讨论。痰饮[目的要求]1.掌握痰饮的病理性质及发生的病理基础。2.掌握痰饮的基本病因病机及饮证的分型、辨证论治。3.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痰饮的诊断及痰、饮、水、湿四者的区别及联系。4.了解痰饮的基本概念及四种饮证的概念、特点,了解痰饮的产生与哪些脏腑相关。[教学内容]1.介绍四饮证的基本概念、特点、并简要交待古代医家对痰饮的论述。2.指出痰饮的病因病机及与肝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水逆不利关系。3.说明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病理基础是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4.说明痰饮病证的诊断,并鉴别痰、饮、水、湿,介绍咳嗽、哮、喘、肺胀与痰饮的关系。5.指出痰饮的基本治疗宗旨“当以温药和之”根据部位采用发汗攻遂和分利等法。6.讲解痰饮的分证论治(1)痰饮中饮停于胃和中蠲饮,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者治以清热逐饮,用甘遂半夏汤加减;饮留于肠者,治以攻遂水饮,用已椒苈黄丸加减。(2)悬饮中邪加胸肺者10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用柴枳半夏汤;饮停胸胁者,攻遂水饮,方用十枣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气滞络痹者,理气和络,方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阴虚内热者,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泻白散合沙参麦冬汤。(3)支饮者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4)溢饮者解表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7.介绍痰饮的转归预后、预防及护理措施。8.简述痰饮的研究进展及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开展典型病例的讨论心悸[目的要求]1.掌握心悸的概念、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2.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3.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心悸典型的脉像以及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内容]1.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历史沿革及病证范围。2.讲述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明确心悸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病机类型的区别、联系及演变,并鉴别:胸痹心痛、奔豚、卑惵。3.说明心悸的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心虚胆怯者,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脾两虚者补血养心、益气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