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单元线索:220年到589年是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民族大迁徙,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兴替示意图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宋齐梁陈北齐北周隋南朝北朝单元体系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15课三国鼎立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16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5课三国鼎立复习要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三国建立的过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0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曹操和孙刘联军战争特点以少胜多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曹操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政权名称建国年代创建者都城(今名)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南京)魏、蜀、吴三分天下第16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复习要点:分析北方人口南迁原因、特点及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条件、表现;1、时间:一、北方人口南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也很尖锐,人口大量南迁。2、情况:①南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益州、荆州和长江下游的扬州,其次是在闽江流域和岭南地区。②南迁的人口近100万,约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3、影响: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也带来了麦、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益州荆州扬州岭南闽江•二.江南经济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a.自然条件优越;b.南迁的人民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c.统治者的重视;d.人民的辛勤劳动;e.南方社会比较安定.•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a.开始使用绿肥b.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复习要点:知道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意义;知道北周统一北方;鲜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鲜卑晋西386年拓跋圭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1.背景:①北方的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目的:巩固黄河流域统治•3.迁都洛阳:(原因:a.加强对中原的统治;;b.有利于汉化c.平城气候差旧势力大不利改革);•4、内容: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5、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3、北朝的分裂•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官渡之战:①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傲轻敌的河北袁绍(以少胜多).②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①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全国,率领20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被迫联合(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②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北方),东汉灭亡.②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建蜀(西南).③222年,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江南).④意义:结束长期混战割据,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⑤三国时间段:(222年――魏灭蜀).•4.夷洲:今天的台湾。最早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复习默写:复习重点默写:•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措施:①迁都洛阳;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联系课本P116魏书);③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联系课本P116图表);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⑥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进程。③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复习重点默写:•3.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促使劳动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④各族人民共同开发;⑤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生产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18、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A改革鲜卑族的习俗•B为了统一江南•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17.下列对三国时期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是一个局部统一,几个政权并存的时代B.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C.是一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代D.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倒退•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引自《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迁都;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鲜卑语;汉语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